“没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不可能成功应诉。”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负责人覃凤,回想起专利纠纷应诉历程,不禁感慨万分。在浙江省宁波市,有这样经历的企业还有很多。立足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织密知识产权立体防护网,助力企业“出海逐浪”,是宁波市拓宽知识产权保护路径的一个新场景。
近年来,宁波市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目标,高位统筹、强化协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新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撑,知识产权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截至2024年9月底,宁波市每万人口高价值专利拥有量20.48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280家,居浙江省首位;新增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754件,已累计实现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2601件,涉及专利1.4607万件。
凝聚创新合力 加大政策支持
“来到高新区落户,就是看中这里丰富的创新资源,没想到还能获得租金补贴,这让我们对扎根这里充满信心。”一家刚落户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宁波高新区)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负责人表示。
一直以来,宁波高新区知识产权政策优势明显。该区出台了首个全链条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设置了落户奖励及办公用房租金补贴。
同时,为了发挥企业经营主体作用,宁波市连续举办两届全市专利创新大赛,印发《宁波市高价值发明专利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还将知识产权工作有机融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等系列重大政策范畴,将知识产权工作与产业发展同布局、同推进。
此外,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集成改革。线上,开发应用宁波市“知识产权智保”系统,实现知识产权业务事项的“一网通办”;线下,集聚12个行政司法部门、9类社会服务机构,实现177项业务的“一楼通办”。
高效转化运用 持续释放价值
今年9月,宁波市印发《宁波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宁波将以专利转化专项行动为牵引,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深入推动高效转化,为勇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排头兵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宁波市专项行动聚焦如何盘活高校院所拥有的大量“沉睡”专利,在全国率先完成高校院所存量专利盘点入库,并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按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通过盘活存量专利的“小切口”,拓展服务发展的“新跑道”。
除了开展专利转化行动,宁波市还通过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举办技术创新成果及专利转化运用精准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知识产权保险等方式助力经营主体发展。今年8月,宁波市首单单一国家专利海外布局费用损失保险成功落地。
一系列数据显示,宁波市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亮点纷呈。2023年,宁波市市场监管部门在计划单列市中率先建成地方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成交易1279项;线上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5项,实现合作金额3.75亿元,同比增长101.6%;知识产权保险累计保障额度超1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近400亿元,惠及企业982家,首次位列副省级城市榜首。
构建保护格局 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以来,宁波市修订实施《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宁波市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是保护创新主体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途径。2024年7月底,一起花洒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口头审理在慈溪市完成,这是当地在基层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所内进行的首例专利行政裁决口头审理案件。
围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建设,宁波市创新以“快调、速裁、精审”模式突破制度瓶颈,细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办理的快速处理要求和流程,案件平均办理周期48.75天,比法定时限压缩45%以上。
过去一年,针对外向型经济特点,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构建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预警通报和多元解决机制,帮助宁波市“出海”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920万美元。
不断凝聚创新合力、持续释放转化运用价值、打造更加公平合理的保护环境……宁波市正着力打造一个知识产权良性“生态圈”,展现源源不绝的创新发展活力。(通讯员 甬市宣 柴丹)
(编辑:刘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