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年度重磅巨作。
一部被视为“无法影视化”的经典,堪称是地狱级改编难度。
等了将近5年,终于浮头——
百年孤独
Cien años de soledad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
不少人对此又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
哪怕你没有翻开阅读过,也多少耳闻过,尤其是它的经典开头。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
一句话,打破了物理时空的线性限制,融杂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种时态。
让莫言、余华等人大受震撼:小说原来还能这么写。
陌生的是:
哪怕你翻开阅读过,依然会在百年七代人的名字迷宫与关系乱伦里晕头转向。
奥雷里亚诺、阿尔卡蒂奥、乌尔苏拉、阿玛兰妲……这是第几代了哇?
难记、难读、难懂,自然也就难拍。
马尔克斯在世时没有授权改编,他深知影视化是不可能的任务,除非是黑泽明来拍。
直到2019年,马尔克斯去世5年后,网飞拿下《百年孤独》的改编权,并由马尔克斯的两个儿子担任制片人。
网飞这一次,诚意十足。
全拉美团队,全西语制作,在哥伦比亚(马尔克斯故乡)拍摄,投入5000万美元。
一共16集,目前上线8集,成绩颇优。
豆瓣8.6,IMDb8.5,烂番茄新鲜度94%,爆米花指数89%。
当然,也有不满的声音,尤为大声的是:
“现实有余,魔幻不足。”
网飞的拍摄,问题似乎出在,现实性压倒了魔幻性。
但在Sir看来,这不啻为影视化的一种特点:
将拉美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从马尔克斯汪洋恣肆的语言里析出;
以最为大众化、普适化的影视方式,呈现魔幻却隽永的现实逻辑。
在这个层面上,网飞的改编,能打几分呢?
01
魔幻场面
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马尔克斯笔下,《百年孤独》常有超出认知、魔幻到离奇的名场面。
其中好些在剧中得到临摹。
死去的鬼魂神情忧伤,努力用芦草团堵住咽喉上的空洞。
装着阿玛兰妲的柳条小筐自行飞了起来,在实验室里兜了个圈。
患有失眠症的马孔多,处处贴满便利贴。
中枪而亡的何塞·阿尔卡蒂奥,流出一道血线,绕过大半个镇子给母亲乌尔苏拉报丧。
老何塞走到生命的尽头,马孔多下起了黄花雨,给大街小巷覆上一层绵密的花毯。
能看得出来,网飞团队努力将文字所描述的抽象场景具象化,尝试去一一复现名场面。
但影像的呈现,却没有带来文字的魔幻感。
因为充满奇幻和特效的电影,类似的场面只能说平平无奇,很难再会让人耳目一新。
更重要的。
马尔克斯的文学语言,远远超出了影视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
其一大特征,通感。
他形容水的冰冷,用的词语是“玻璃”。
一天晚上,他们远离了路上遇见的最后一拨土著,在一条乱石累累的河流岸边扎了营,那河水仿佛冰冷的玻璃在流动。
然而放到以视听表达为手段的影视剧里,显然创作者无法通过拍摄玻璃来呈现河水冷得刺骨。
另一大特征,穿越时空的历史感。
时间流转、世事变幻,是隐伏其中的主题之一。
且不说大众熟知的开篇,贯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呈现出故事宏大的历史感。
就连一排排行道树,在书中都得到作家的精雕细琢:
那些年间,也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决定在街上种植巴旦杏代替金合欢,并且发现了能使树木经久不衰的方法,但一直秘不示人。多年以后,马孔多已经遍布锌顶木屋,那些最古老的街道上却依然可见巴旦杏树蒙尘的断枝残干,然而已无人知晓出自谁人手植。
短短几行,交代了地区的变化、世人的遗忘、时间的魔法。
在书中,看树,不是树。
在剧中,看树,只是树。
还有一种魔幻,看似实指,其实是虚指。
透过超现实的画面,作家所想呈现的是,人情里难以言表的无形羁绊。
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给乌尔苏拉的流血报丧。
在Sir看来。
与其说,阿尔卡蒂奥的血,实实在在地穿过马孔多,来到乌尔苏拉的面前。
不如说,是争吵、失望甚至决裂后,依然难以斩断的母子之间的血脉牵挂。
可网飞的影视化,只是将名场面平实地拍出,就像学徒临摹大师之作,有形而不够有神。
不过,这一次的改编,创作团队也并非只按图索骥地一比一还原。
有大胆地创新。
比如开篇第一集,放的却是书的最终章。
第六代奥雷里亚诺与姨妈阿玛兰妲产下第七代猪尾巴孩子。
阿玛兰妲产后失血过多死去,猪尾巴孩子被蚂蚁吃掉,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了羊皮卷,知道了家族注定孤独的命运。
有嫁接情节丰富人物。
比如丽贝卡融入布恩迪亚家后,兴致勃勃提出的“阉鸡问题”。
在书中,“阉鸡问题”发生在马孔多的失眠时期,是人们百无聊赖的消遣。
在剧中,你想听,还是不想听,决定权都在丽贝卡的手中。
这一移花接木,用以显露丽贝卡的变化与性格,倒也不失为一种巧妙。
还有更为通俗化的改动,降低理解的门槛。
让故事沿着线性顺序,从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说起。
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而言,这无疑是一把打开原著的钥匙。
02
永恒孤独
家长里短的戏码
那么。
举世公认难读的《百年孤独》,到底讲述了什么故事?
目前释出的8集,电视剧按照线性叙事,老老实实地讲到了布恩迪亚家族第四代的出生。
这一大家子人,疯狂、背德、激情、冒险……
第一代,近亲结婚。
产下猪尾巴孩子的恐惧,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挂在夫妻头上。
因意气用事杀了人后,第一代踏上了冒险之旅,远离故土,建立马孔多。
可猪尾巴孩子的诅咒,并未离他们而去。
第二代的布恩迪亚家族,愈发走向疯狂。
哥哥何塞·阿尔卡蒂奥,先是爱上妈妈的闺蜜,后又跟远房亲戚丽贝卡在一起。
丽贝卡,一出场便自带神秘,身份不明,爱好吃土。
每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吃土的冲动就难以自制地涌上天灵盖。
她仿佛是情欲的化身。
剧版为了加深丽贝卡这一重意义,给丽贝卡额外安排了大尺度情节。
弟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感情上,和哥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是妈妈的闺蜜,后是年龄足以当女儿的雷梅黛丝。
妹妹阿玛兰妲,一个令不少读者疑惑的角色。
她善妒又大度,冷酷又温柔,搞黄丽贝卡原定的婚事,期待爱情却N次拒绝爱情,照顾家中的孩子,和外甥(第三代布恩迪亚)产生禁忌之爱……
第三代。
一个恋姑。
另一个,则恋母。
如果要用现在的话形容,这一大家子的故事,关系要多乱有多乱。
“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就这玩意儿?想宣扬什么?”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不是为了宣扬什么,而是为了记录什么:
人类的疯癫与文明。
注意。
这不是一对反义词,而是一对相伴相生的“双胞胎”。
疯癫孕育出文明,文明中藏有疯癫。
就像年老失智后,被绑在大栗树的老何塞。
他说出的话,却有一针见血的清醒:
我一直无法理解
两个原则相同的派别斗得不可开交
究竟有何意义
吓了牧师一跳:
他们怎么能……
把你捆在树上?
老何塞非常沉着:
很简单
因为我疯了
用疯狂呈现对人世间的洞察。
这是《百年孤独》贯彻始终的特点。
而这一大家子疯狂的关系,则是在吐露人类中非理性的激情。
以及:
激情也无法排遣的彻骨孤独。
布恩迪亚一家,似乎总是突然被欲望之火燃烧。
可是,这火又总是会熄灭。
或被动,如雷梅黛丝的死亡,与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亡,使布恩迪亚上校和丽贝卡重新陷入孤独。
或主动,如阿玛兰妲,拒绝意大利钢琴师,推开求爱的外甥,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她总是先吹灭爱情之火。
对于情人之间戏剧张力十足的爱与孤独,网飞团队并未对原著情节多加改动。
可除此之外,书中还描述了一层更深的、更无奈的孤独:
血脉亲人之间,也存在无法沟通的隔阂、无声隔绝的孤独。
就像第三代阿尔卡蒂奥对于布恩迪亚一家。
第三代阿尔卡蒂奥,第二代的私生子,对自己的生父生母丝毫不知情,并误以为自己是奶奶乌尔苏拉的儿子。
对于这个家,他像是一个游离子。
只是原著的刻画,与剧作的刻画,颇为不同。
原著,是描写他无人在意的孤独。
以及折射出,乌尔苏拉也未被理解的孤独。
她已经失去阿尔卡蒂奥,不是从他穿上制服的时候,而是从一开始。她自认为把他当儿子养育成人,就像抚育丽贝卡那样,既无优待也无歧视。奥雷里亚诺的衣服小了,就送给他,让比西塔西翁裁改。阿尔卡蒂奥为着过大的鞋子、改小的裤子,以及自己女人般的臀部而深深苦恼。
而在剧中,则以颇为煽动情绪的处理,将第三代阿尔卡蒂奥的孤独,置换成一种若隐若现的被排挤感。
在拍全家福的时候,第三代阿尔卡蒂奥被乌尔苏拉勒令换一条裤子。
没等他换好裤子,照片就拍完了。
所谓的全家福,并没有自己的存在。
镜头对准了第三代阿尔卡蒂奥落寞又不甘的身影。
这样惯于类型化冲突的处理,在剧中常常出现。
比如丽贝卡和阿玛兰妲的关系。
剧版在部分情节上跳出原著的安排,加重两人关系之间的矛盾,全然变成了“嫉妒者”与“被嫉妒者”。
这种庸俗化的处理,虽然便于大众理解,却也削弱了书中挥之不去的孤独主题:
孤独不是因为恨意而产生;
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理解而恒定存在。
03
权力的欲望
永恒的魔幻
《百年孤独》呈现人类的种种疯狂。
其中最无法忽视的疯狂:
政治与权力。
这是马尔克斯一书再书的主题。
也是剧版《百年孤独》目前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
由此,剧版的马孔多故事,更像是一则政治寓言。
通过墙壁的颜色,来折射政治与权力,投向这片土地的阴影。
一开始。
这里是人人平等、没有政治与权力侵扰的乌托邦。
家家户户的墙壁,爱涂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
政治开始进来了。
当局派来了一名里正,要求各家各户的墙都统一刷成蓝色。
这不仅是权力意志压向个人意志,还是一种政治意向的表态。
蓝色,代表的是保守党;红色,则是自由党。
剧版比原著多加了一笔:
里正是如何让心不甘情不愿的居民,逐渐将墙壁涂上蓝色?
给大伙儿派发免费的蓝色油漆。
免费的,往往是最昂贵的。
居民们要为自己无知的贪心,付出代价。
比如。
施行宵禁,失去自由。
后来,墙壁的颜色变得斑驳不清。
蓝色与红色混成一体,正如保守党与自由党在马孔多打来打去、争夺不休。
当老何塞向牧师说出清醒大实话的时候,正值保守党与自由党酣战期间。
“两个原则相同的派别斗得不可开交,究竟有何意义?”
更令人费解的是。
不管哪一方,都打着“为了人民”的旗号,可给百姓造成的,都是强权、独裁与苦难。
到最后。
自由党与保守党的区别已经混肴不清,谁胜谁败也无关紧要。
普通老百姓只想过上安心的、安全的日子。
除了讲述政治、权力与战争给大众带来的灾难。
《百年孤独》还细细描绘了,权力如何令人走向疯狂。
最为典型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第三代阿尔卡蒂奥,似乎是天生的野心家。
布恩迪亚上校起义临行前,将马孔多托付给第三代阿尔卡蒂奥。
一辈子被离开过马孔多的阿尔卡蒂奥,成为马孔多有史以来最残酷的统治者。
将神甫幽禁、射杀嘲笑者、殴打反对者、收税无度、滥用公款……
所谓的权力,不过是让私欲泛滥得明目张胆的工具。
另一个,则是布恩迪亚上校。
这个一开始因为正义走上战争之路的人,也逐渐被权力异化。
相比起来,剧版比原著更为简化,但也表露得更为直接。
起义到最后,布恩迪亚上校所反对的,不再是当局对人民的不公,而是党派对自己的不公。
回到马孔多,比起老百姓的生活,他更注重的,是自己掌权。
目前,剧版到此,告一段落。
虽说比起原著,叙述手段极为本分规矩。
但仔细看,剧版对于现实的魔幻处,比如权力,比如人心,又不忍简单带过。
对于《百年孤独》来说,这种做法不一定是最优解。
剧版需要从千头万绪中,理出一条线索来。
虽然,复杂和纠缠,或者说“没有头绪”,构成了《百年孤独》的一种荒诞。
模仿者的的深度无法穿透原著。
这几乎是所有文学改编作品的宿命。
但在口味下沉、即时满足的互联网风潮中,还有一部作品能认真地注视深邃。
对我们来说,就已经足够可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