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涵颖(北京体育大学)
在北京合生汇新开业的网红面包店,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节假日,排队的人都络绎不绝。然而,有许多消费者却吐槽,“3个面包将近80元,快吃不起面包了。”纵观当今烘焙消费市场,“面包刺客”愈发常见,面包的溢价现象愈发严重,对于日常消费来说,已经失去它原本的性价比。但与此同时,这一趋势似乎没有被遏制,反而愈演愈烈。那么,“天价”面包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掉入消费主义的“圈套”?
品牌高溢价的背后往往藏着强有力的营销手段,让消费者不知不觉中为溢价买单。诸如“法式轻奢烘焙”“高颜值烘焙”“上海NO.1肉桂卷”等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营造出一种“文化价值”或“情绪价值”的错觉,让消费者无形之中愿意为其付出更多。据网易数研的调查,甚至在四五线城市,面包价格都在不断逼近高端品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面包价格低于十元。打卡,拍照,精心的营销策略,精美的包装和广告,已经完完全全扭曲了面包作为日常消费品该有的功能。面包不再是简单的充饥工具,而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和文化消费的符号,让消费者在误导中支付了本不该有的溢价。
看似更好的选择其实是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面包打着“无添加”“健康”的名号,标出了超出普通面包几倍的价格,即使它们在原料或者制作工序上有所不同,又是否真的值得我们支付这些所谓的附加价值,是否真的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消费者陷入了是否要做出“更好”选择的深深焦虑中。事实上,这和奢侈品的消费套路类似,基于品牌形象和社会认同,而非真正的实际需求,让消费者出现购买焦虑,而是否更贵的价格就意味着更好的品质、更好的饮食健康,事实上并没有科学依据。
在面包消费中,我们也在悄悄地被“分类”。“轻奢烘焙”“高端烘焙”等等让高价的烘焙品牌甚至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而作为普通消费者就被自动划入“低端消费群体”的范畴中,无法享受到高端的消费体验。但实际上品牌溢价并不会创造出更多的额外价值,却能借此将消费者进行划分,让消费者被迫接受被分类的事实,甚至会影响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前段时间爆火的瑞士卷事件中,有很多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误以为是盼盼瑞士卷,而实际上“高端”品牌山姆的瑞士卷才是市场上的“真品”。这在无形之中加剧了消费者的焦虑,甚至无法承担高价品牌的消费者会产生出自卑和疏离感,从而造成了消费市场的不公平和社会分层。
更透明公开的市场机制亟需实现,定价合理,竞争合理。企业应当公开讲述品牌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避免消费者盲目为其支付过高溢价。与此同时,消费者更应擦亮双眼,理性消费,了解营销具有一定误导性,不必盲目跟风。无论是面包市场,还是整个的消费市场,企业和消费者都应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市场公平健康合理的发展,避免消费主义的奢靡之风盛行,维护消费者权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