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京剧《齐白石》制作人迟小秋谈创作历程:守正创新为京剧开拓时代表达  第1张

  当京剧“邂逅”国画,会孕育出怎样的灵感?在北京京剧院打造的新编京剧《齐白石》中,观众能感受到这一代京剧人探索多样题材、融入当代表达的无限可能。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新编京剧《齐白石》荣获“优秀作品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京味文化,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担任《齐白石》制作人的北京京剧院副院长、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说。

新编京剧《齐白石》剧照。 北京京剧院供图

  从“衰年变法”立意起笔

  京剧舞台上文人戏并不多见,一部《齐白石》,北京京剧院筹备了整整3年。2023年11月,新编京剧《齐白石》建组会在北京京剧院一号排练厅举行,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苦心孤诣、辗转推敲,这部戏终于在舞台上凝结展现。

  新作为何选择刻画齐白石?迟小秋说,因为齐白石的艺术人生,恰好能为这部京剧新作找到与北京、与时代的契合点——他的故居坐落在如今的金融街一带,他的诸多名作都在北京诞生。

  为了能在舞台上创新而恰当地呈现京剧与国画两大国粹艺术,新编京剧《齐白石》集首都文艺力量之大成:主创团队里,著名编剧任永新、国家一级导演傅勇凡、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等一线艺术家集结;演员阵容上,特邀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叶派小生名家李宏图饰演梅兰芳,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青年奚派名家张建峰饰演齐白石,整个剧组中有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7位国家一级演员。创排期间,北京画院鼎力相助,张和平、徐恒进等专家学者数度参与论证研讨,为作品准确性、艺术性、思想性保驾护航。

  编剧任永新曾说,《齐白石》是他写得最“苦”的剧本。一万多字的剧本,他前后写了不下20万字,推倒重来了四五回,小的修改更是不计其数。齐白石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一台演出该如何切入?最终,决定围绕“衰年变法”起笔。上世纪20年代,旅居北平的齐白石靠刻字卖画艰难度日,一次中日画展上的画作大卖使其声名鹊起。订单纷至沓来,润格一涨再涨,齐白石却陷入沉思:画家若不能遵从内心作画,与花圈店画像师傅何异?一番挣扎后,花甲之年的齐白石决定遵从伯乐陈师曾的教诲,走上自我变革之路。

  “我们通常觉得,当一位艺术家步入60岁的年纪,他的风格早已定型,但齐白石再次实现了艺术与境界的深刻飞跃。”同为艺术家,迟小秋深知其中艰难。“衰年变法”这段时间里,齐白石到底经历了什么?背负了多大压力?如何实现改变?“这些都是通过戏剧创作塑造人物的极大空间。”迟小秋说,齐白石“衰年变法”饱含“别旧我、得新我”的勇气和蜕变,今人对其的审视回望,奠定了这部京戏“守正创新”的基调与灵魂。

  以“守正创新”夯实基调

  “京剧一大特色是虚拟的、程式化的表演。”迟小秋说,“既要呈现京剧本体的艺术特色,又要探索出让观众接受的创新路径,在现代戏里,这些理念更加不容易实现,这也是《齐白石》整个创排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齐白石》中有不少神来之笔,比如,与齐白石结下忘年之谊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们互为师友,彼此成就,而以叶派小生塑造梅兰芳一角,当得起一次对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延展与尝试。再比如,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摒弃中规中矩,但求妙趣横生,引入曲艺、京鼓、花鼓戏、北京民歌等多种素材,徽调中古老腔调“花拨子”的挖掘化用,让全剧音乐生动悦耳。还有许多观众提及,“神思”与“尘想”两个角色令人耳目一新,存在于齐白石意识当中的精灵跃然台上,将齐白石的内心挣扎变得具体可见……

  “我们提出要求,这部作品一定要制作精良。”迟小秋介绍,从演出开始那一刻起,中国式审美的境界和深意便浸润在每个细节。一张张垂落的半透明幕布似国画宣纸,光影之间,荷花在水面荡出圈圈涟漪,青年齐白石逐“蜻蜓”而来,序章虽短,却将全剧婉约朦胧的审美意境点染透彻。随后拉开的第一章,古色古香的牌楼街景徐徐展开,黄包车夫、卖菜货郎、出嫁姑娘来来往往,俨然一幅生动的北平民俗画卷。

  “台上每一个角色都要有戏,要有‘一棵菜精神’,动作要齐整,眼神要准确,京剧的‘四功五法’必须到位。”迟小秋一直记得,导演、副导演不停地抠人物、抠表演,可谓事无巨细,哪怕是街景中一个抱着小孩路过的女子,也要演得鲜活自然。有时候看得着急,迟小秋也一起上台示范。

  饰演齐白石的张建峰更是几乎颠覆以往舞台形象,单是为一个拿拐杖的姿势,他就翻阅了大量齐白石与京剧名家的照片,反复琢磨。经他诠释,那个银发白须、耿直纯真的白石老人,仿佛真的来到了观众眼前。

  向“时代精品”打磨精进

  2023年12月,新编京剧《齐白石》在长安大戏院迎来首演。2024年4月,《齐白石》剧组再次齐聚排练厅,全面启动加工提高工作。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发布调查问卷等形式,北京京剧院广泛征集专家意见,多次组织会议专题研讨《齐白石》的打磨方向。在此期间,剧组还先后走进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深入平谷影剧院等远郊区,听取戏迷群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意见。

  一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留下的感触,让迟小秋印象深刻。这位同学说,在求新变革与安守现状之间,齐白石的抉择对自己有深刻启迪,引领自己能在人生方向上勇敢地叩问自我。

  向着打造精品与经典的高峰,《齐白石》一路精进,经过首演至今40余场演出的检验和沉淀,作品立意越发精确深刻,“订单画匠”与“我自画我”的观念冲突更加强烈,齐白石与市井人物交流的场景更加丰满,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情怀更加凸显。以国粹聚传承之力、展创新风采,《齐白石》为“大戏看北京”的文化金名片再添一笔生动有力的例证。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打磨。”迟小秋说,“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词,也要寻找更加准确的呈现,更好地表达出《齐白石》的时代意义。”(记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