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消费品牌在东南亚市场传回了不少新消息:小米在取得手机市场一席之地后,即将开拓东南亚家电市场,是小米家电的出海首站;在新加坡之后,连锁咖啡品牌瑞幸即将进军马来西亚。

与此同时,一个更有趣的变化正在发生:越来越多中国创业者选择在东南亚地区扎根发展。2021年成立的化妆品品牌 Y.O.U 成为印尼市场前三;专注母婴用品的 MAKUKU 用不到两年时间成为印尼第三大纸尿裤品牌;更多食品饮料、家居百货赛道的中国品牌正在市场站稳脚跟。

作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东南亚拥有超过6.7亿人口,年轻人占比接近40%。市场研究机构 eMarketer 预计,到2025年该地区的零售总额将达到1.8万亿美元。但与中国不同,这里的品牌竞争格局尚未固化。

根据印尼工业部的数据,目前该国约70%的快消品市场仍由欧美和日韩品牌主导。但在三四线城市,国际品牌往往因价格过高难以触达用户,消费者只能选择良莠不齐的本土品牌或白牌产品。

2017年,在多数资本还在观望东南亚市场时,ATM Capital 团队选择前往印尼扎根。他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东南亚,一个活跃的中国创业者社群正在形成,供需缺口让他们嗅到了机会。

近期,我们与 ATM Capital 创始人屈田聊了聊。在这次对话中,屈田讲述了他看到的东南亚消费市场结构性机会,以及一批中国创业者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创属于自己的全球化故事。他预测,未来十年将会出现20-30个具有中国背景的全球性消费品牌,其中一部分会从东南亚起步。

以下访谈内容经过了不改变原义的编辑,其中 Q 代表36氪出海,A 代表 ATM Capital 屈田。

谁在东南亚等风来

Q:首先,让我们聊聊这两年东南亚市场整体趋势的变化。2020年和2021年,东南亚创投市场异常火爆,但近两年的氛围似乎有所变化。从您的观察来看,市场经历了哪些明显的转变?

A:这几年东南亚的创投市场确实在发生一些变化。首先,在基金层面,2020年和2021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货币超发,全球的私募市场都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点。近两年,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进入东南亚的资金大幅减少,新的投资活动也显著下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Q:资金退潮时,创业生态有什么变化吗?

A:疫情前,东南亚创业主要是本土团队。2020年和2021年,许多本地互联网公司获得投资,诞生了数十个独角兽。但由于当时电商、消费能力和在线支付的发展限制,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未得到验证,导致后来估值和融资困难。

另一类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创业公司,这类公司在疫情前及疫情期间数量相对较少,但没有陷入2021年的估值泡沫,一直发展比较健康,尤其是一些电商物流领域以及消费零售行业的公司。随着美联储转向降息,我们预计会有更多投资人重新关注这片市场。真正有实力、有特色的企业,很可能在未来一两年迎来转折。

Q:ATM Capital 长期关注消费零售赛道,你们为什么看好东南亚消费零售市场?

A:首先是人口结构优势。当地人口年轻,消费能力强,而且消费意愿很高。居民不太注重储蓄,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相对不足。所以只要找准供需缺口,市场机会就在那里。

Q:你所说的“缺口”在哪里?

A:我们投资的很多品牌,从品类上看在东南亚基本是欧美品牌主导,甚至某些品牌占据30-40%的市场份额。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并未被满足。

主要问题在于产品结构:欧美品牌通常追求高客单价和高毛利,导致优质产品价格超出大众消费能力。他们可能也会推出平价产品,但质量往往大打折扣。另外,这些国际大牌的线下渠道主要集中在全国性连锁店,不太注重下沉市场,购买并不方便。他们对电商也重视不够,要么产品性价比不高,要么让用户因价格和购买不便望而却步。

因此,我们投资的品牌抓住了这个市场空白——提供有品质保证又价格实惠的产品,同时更注重电商和线下渠道的铺货。

Q:你之前说过一些高性价比的大众品牌在东南亚更有市场,目前这条赛道的的创业生态怎么样?

A:本地创业者中不太容易找到愿意做大众品牌的人。当地各行各业多由职业经理人主导,他们习惯在大公司工作。即便有人创业,往往是海外留学归来的,他们更倾向于做互联网科技相关的项目,认为那更酷、更潮流。

中国有不少创业者愿意做大众消费品,但在中国做大众品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做矿泉水要和娃哈哈、农夫山泉、怡宝竞争,机会已经不大了。东南亚现在还有这样的机会窗口,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中国创业者过来。

Q:那针对中高端人群的品牌呢?在东南亚有市场吗?

A:也有一定市场,但要看具体怎么做。中高端品牌在新加坡、雅加达和曼谷等中心城市开设几家店,也能取得不错的业绩,但在单一国家的体量可能难以扩展至很大,得通过覆盖更多的国家或者一线城市,来扩大自己的盘子。

中国品牌的出海路线图

Q:在你看来,中国品牌想要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是否存在一些普适的路径?

A:目前我们观察到两种主要做法。

第一种是采用跨境电商模式,或在各个国家寻找代理商,这样可以同时拓展多个市场。但通常通过这种做法在各个国家的业务规模会遇到瓶颈,一个国家可能做到几个亿就难以突破,因为跨境供应在东南亚并不是主流。

第二种策略是首先选择一到两个国家进行重点发展,随后逐步进入新市场。针对每个目标国家的市场,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而不仅是将中国的产品线直接复制。在目标国家建立本地团队,初期从电商渠道开始,比如通过 TikTok 购物推广和电商平台,随后迅速拓展到线下渠道。

如果产品在质量和性价比上有明显优势,且本地团队强大,那么第二种模式更有发展潜力。一旦在一个或两个国家成功运营后,就可以将该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度本地化”模式。

Q:从一个市场复制到另一个市场,难点在哪里?

A:关键在于能否组建优秀的团队。

许多欧美大牌在东南亚国家都有业务,但在单个国家的团队不一定“能打”。原因是在于欧美品牌倾向于雇佣职业经理人,但每个国家都有其差异,需要该国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策略,跨国公司又往往不能给予职业经理人足够的授权和支持。

我们认为,创业者比职业经理人更合适做品牌出海,因为他们有更强的动力去适应市场。适应市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深入了解市场,包括用户、渠道、竞争对手以及国家政策;其次是培养本地团队,包括促进本地员工和海外团队员工的融合。

Q:中国团队和东南亚本地团队往往在职场文化上存在差异,团队组建的关键是什么?

A:首先,创始人或海外负责人应该常驻本地,并具备强大的领导力和企业文化影响力。其次,公司需要筛选出符合企业文化、具有进取心并能与公司共同成长的本地员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激励。

实际上,东南亚国家有很多成功的华人商业群体,这些国家的企业文化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因此很多东南亚地区并不排斥中国的价值观。

Q:现在我们谈中国企业出海,有两种主要路径:一种是像小米这样的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国门,另一种是像极兔这样“生而全球”的企业。您觉得这两类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各自面临什么挑战?

A: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和本地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企业出海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找到合适的创业者或者职业经理人。很多中国企业实际上是老板在远程遥控,这就导致企业难以充分发挥潜力。即便是成功的大企业,要选派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常驻海外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相比之下,那些“生而全球”的团队就有明显优势。因为他们的创始人和核心团队从一开始就立足海外,天生具备国际化和本地化的基因。中国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都很强,比如说一个中国人在印尼待个两三年,自然就能适应当地社会——这就完成了国际化。然后他再带领核心团队过来,大家都适应了本地市场,再组建本地团队——这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本地化。

Q:未来五年,什么样的品牌更有可能继续留在东南亚?

A:主要是那些适合电商渠道的品牌,比如化妆品、服装鞋帽、家电、家居百货、食品饮料等。但要注意的是,仅仅抓住电商红利是不够的,电商平台本质上是加剧了品牌间的竞争。

品牌想要长期发展还需要其他支撑。对于拥有中国背景的品牌来说,无论是初创品牌还是中国品牌的海外分支,电商在起步阶段固然重要,但能否建立起线下渠道优势才是关键。品牌的线下渠道覆盖率、货架位置以及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些才是品牌的根基。如果只依赖电商、价格战和促销活动,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品牌认知度。

另外,建立本地化供应链对消费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像印尼这样的大市场。单纯依赖进口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必须通过自建工厂或本地供应商来建立本地供应链。品牌、产品服务和供应链都需要建立核心优势,这一点与在中国市场打造品牌的本质是一样的。

对于刚起步的小品牌或资源有限的品牌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初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实现。但当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必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下一个极兔”会在哪个方向

Q:ATM Capital 在东南亚投资了很多不错的品牌,最早是如何发掘这些团队的?

A:2017年我们刚到印尼时,发现当地已经有一个活跃的中国创业者社群了。许多人在东南亚经营了一段时间,对当地市场比较了解,也在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比如 Y.O.U 的创始人观察到印尼女孩很喜欢化妆,但国际品牌价格太高,本土品牌虽然便宜但质量不佳,这中间存在一个“大众品牌”的机会。综合考虑后,我们共同孵化了 Y.O.U 这个化妆品品牌。

Y.O.U 的成功让我们开始探索其他消费品牌的投资和孵化机会。我们注意到印尼的母婴市场很有潜力,东南亚新生儿数量可观,印尼、菲律宾加起来的新生儿数量接近中国。经过讨论,我们就决定孵化一家母婴品牌,于是开始系统研究和找人,后来就有了 MAKUKU。

所以,与其说是“发掘项目”,不如说是共同创造。

Q:这两年好像很少看到 ATM Capital 对外公布新项目?

A:我们比较低调,通常会等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对外公开。对于一些早期的项目,即便团队很强、方向很好,我们也觉得现在谈成果为时尚早。过早曝光反而会给团队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实际上,我们在消费品牌、连锁服务和文化教育领域都有布局,而且每年都在持续投资。

Q:会担心在东南亚找不到“下一个极兔”吗?

A:这要看你怎么定义“下一个极兔”了。我们追求的是企业能否实现真正的全球化,能否在较大的品类中于多个国家做到第一或前三。

我认为机会的核心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团队。这个团队不仅要能随着公司成长不断进步,跟上市场节奏,还必须能坚持下去。如果能健康持续地成长,我们相信市场上一定会出现一批具有中国背景的世界级品牌。

如果按照我的定义,那可能不止一个极兔,对吧?我估计会有五到十个中国背景的公司从东南亚出发,成长为全球性企业。所以,关键问题是我们能否成为这些公司的早期投资者,这是我更关心的。

Q: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背景的团队能在东南亚孕育出世界级的企业?

A:这基于我们的几个判断。首先,从人才来看,中国市场已经证明了中国企业的全球领先能力,无论是产品性价比还是渠道能力都很强,只是国际化程度还不够。其次,全球新兴市场普遍存在消费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东南亚只是一个缩影,拉美、中东和非洲都存在类似空白。如果中国背景的公司能成功实现国际化,这些市场就可能被他们占领。

Q:金融科技企业在东南亚讲述的故事与消费零售很相似,但 ATM Capital 似乎很少投资这个领域,为什么?

A:金融科技市场规模与当地消费能力密切相关。东南亚市场收入水平较低,限制了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许多公司对单个用户的授信额度很低,因为用户本身没有能力借入和偿还更多资金。也许五年后,当用户消费能力增强,能够承担更多信贷时,这个赛道会变得更有吸引力。

Q:现在已经接近年末,你明年会重点关注哪些投资方向?

A:我们会继续沿着消费零售和连锁服务两条线发展。一方面寻找优秀的团队和品类来孵化新公司。另一方面,这两年我们投资的一些新进入市场的公司已经逐渐适应当地环境,可能明年会进入快速发展期。有些在印尼做得不错的公司也在考虑进入更多国家市场。所以重点是这两件事:陪伴已投企业持续成长,同时继续寻找能在东南亚扎根的优秀团队,创造新的机会。

注:文/常薇倩,文章来源:36氪出海(公众号ID:wow36krchuhai),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