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大会(简称S大会)上,资助资金达亿元级别、由腾讯发起的“碳寻计划”(CarbonX Program)二期正式启动。
据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许浩介绍,藉由“碳寻计划”二期,腾讯将联合产业、投资和生态合作伙伴,投入亿元级的催化性资金,推动前沿低碳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
即日起,“碳寻计划”官网已开放二期提案申报,全球范围内的初创企业、行业资深企业、各路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可在2025年5月前提交申请。
“碳寻计划”二期:面向全球,聚焦4方向
据了解,“碳寻计划”始于2023年3月,首期主要聚焦于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领域的中国项目,并于今年5月完成项目终选。许浩告诉《中国科学报》,“碳寻计划”一期通过3个月的征集,共收到300多个项目申请,所涉及技术领域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了预期。
在前次运行基础上,“碳寻计划”二期面向全球创新技术团队公开征集方案,聚焦碳移除、钢铁CCUS、CCU碳寻制造以及长时储能技术等4个方向领域开放申报通道,打造有示范性作用的落地项目,孵化有正向经济性潜能的初创企业,同时助力前沿低碳技术的基础能力建设。
“碳寻计划”二期申报指南显示,在前述4个申报通道,专家委员会将分两轮进行评审。第一轮将提供大致的场景信息,要求团队提交技术方案,重点关注技术创新性;第二轮将提供更详细的场地信息和参数,要求团队提交更完整的落地方案,评选标准在首轮基础上,将更加关注项目落地性。
筛选层面,首轮将在每个通道筛选出最有潜力的10~20个技术团队,团队提交的技术方案作为优胜项目对外发布并进入相应通道终选;第二轮将在4个通道中分别选取1~3个团队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对于脱颖而出的团队,“碳寻计划”将支持建设示范项目,单个项目资助金额将视项目需求情况在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不等。
“碳寻计划”关键词:加速
《中国科学报》从“碳寻计划”申报指南上注意到,除资金支持外,该计划还将提供专家辅导、场景资源配套、产业合作伙伴落地对接等资源支持。
许浩对记者说,“碳寻计划”一个重要特点是,资金支持是“催化性”的,资金支持之外的资源支持、随之壮大的低碳技术朋友圈是大家更为看重的。面对气候、减碳等大问题,“一点资金支持肯定是不够的”,腾讯希望“碳寻计划”能够撬动更多资源,让更多专业机构、技术团队共同关注项目、关注待解问题,真正加速技术项目的场景落地。
“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行动,努力推动低碳转型,一方面提升技术创新的速度,另一方面扩大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和规模。”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林璟骅也在致辞中表示:“在很多早期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速度和规模并重,是我们解决当前气候挑战的优选路径。”
林璟骅在“碳寻计划”二期启动会上致辞。 腾讯 供图许浩表示,“碳寻计划”所做的,是加速推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落地。“低碳的技术路线很多。对这个行业的挑战在于,在你还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的时候,还得跑得快。”许浩说,“我们的策略是,既然有不确定性,就需要验证。不试的话永远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碳寻计划二期运行规则,也是基于加速器的角色和整个行业的加速目标而产生。“从一期的‘开放作文’变成二期的‘半命题作文’,这个本身也是加速的过程,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们的认识更下沉了一层,并将其贡献到加速试验的过程里。”许浩说,“但具体会怎么解决,未来确实得接受更多的不确定性。”
关注技术路线的价值和可落地性
据介绍,在低碳的技术路线上,世界各地的发展存在“时差”。发展中国家迫于经济发展需要,二氧化碳的点源捕集、封存和利用处于减碳路线的第一优先级;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聚焦发展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DAC)的技术路线竞争阶段。
具体到中国的发展阶段而言,“转型”的处境凸显——既需要把现有的碳排放减下去,又要考虑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靠不排放的方式涨起来。这种转型之痛也是转型之机,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处境。
“只有解决了发展和转型的矛盾,全球在气候变化上面才能达成共识。在这件事情上,需要有人持续探索和尝试。”许浩说,因此,“碳寻计划”二期从准备制定征集规则起便综合研判技术路线的价值和可落地性,在兼顾当下必要性和未来发展机会的基础上拟定二期征集的命题,向全世界征寻解决方案。
在“碳寻计划”首期的终选Top13名单中,涉及工业源碳捕集2家,空气碳捕集2家。浙江大学教授王涛团队的“柔性模块化超低能耗直接空气碳捕集装备”是其中之一。
“从表面上看,‘碳寻计划’对我们的支持是提供了前期的资金支持、后期的合作支持,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王涛提出,当下大家对DAC技术的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观点认为DAC只是科学家的“游乐场”,没有意识到它对全社会的转型以及游戏规则的改变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他认为“碳寻计划”是一种引领性的支持,“让我们整个团队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