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2 月 6 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姚涛、王占东、李洪良等人合作,在氨动力发动机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他们提出并验证了甲烷介导的氨动力发动机构想。
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IT之家附 DOI:10.1002 / anie.202420292)。
不同于以往直接燃烧氨气,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氨气动力发动机构想,选择甲烷作为媒介,将甲烷燃烧(CH4+ 2O2 → CO2+2H2O)与尾气原位处理相结合,间接实现了氨气的燃烧(4NH3+ 3O2= 2N2+ 6H2O),既保留了氨气的零碳排放,又避免了氨气燃烧的本身缺陷。
为实现这一过程,研究团队设计了“空间解耦”和“空间耦合”两条路径。
第一种“空间解耦”路径将尾气处理分为两步:首先负载型钌团簇催化剂催化氨气裂解产生氮气和氢气(2NH3= N2+ 3H2),氨气的转化率达到~100%;裂解产生的氢气与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在负载型镍基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甲烷(CO2+ 4H2= CH4+ 2H2O),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达到 97.4%,甲烷的选择性接近~100%。
第二种“空间耦合”路径为将氨和尾气中的二氧化碳直接一起反应,生成氮气、甲烷和水(3CO2+ 8NH3= 3CH4+ 4N2+ 6H2O),氨和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分别达到 80.1% 和 49.3%。
这两种方式均实现了氨气与氧气的非接触性反应,从而避免了氮气的过度氧化生成氮氧化物。采用该设计,可以将传统的甲烷燃料发动机改造成氨气动力发动机。
基于这一设计理念,其他成熟的汽油或柴油驱动的发动机也可以通过将二氧化碳甲烷化替换为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或柴油反应,改造为氨动力发动机。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