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7 日消息,当你读到这行字时,体内各色各样的细胞正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视网膜细胞将捕捉到的光线转为神经信号,大脑细胞接收信号后进行处理与理解,肌肉细胞让眼球转动、手部操作手机等动作成为可能,心脏细胞、红细胞等则负责保持你的营养与氧气供给……
为什么细胞们能够各司其职,不会发生混乱或者“越权”?这一切都得益于一类“指挥官”:非编码小 RNA,简称小 RNA。它包括 miRNA、siRNA、piRNA。前两种小 RNA 相关的科学发现已摘得了诺贝尔奖,申恩志团队的最新成果,则与人类最晚发现、相较最为陌生的第三种 piRNA 有关。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 PIWI 蛋白(MILI 蛋白)与 piRNA 协作切割目标 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 1 月 15 日 24 时在线发表于《自然》。
人类于 2006 年发现了 piRNA;然而直到 9 年后,申恩志开始博后工作时,这类小 RNA 身上依然充满着未解之谜。
piRNA 在动物生殖细胞(精子与卵子)发育和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像个保家卫国的“战士”——piRNA 的重要功用之一,是充当“RNA 之剪”,专门在“有害”的 RNA 上来“一刀”,让它无法再发挥功用。要了解这把“剪刀”,涉及到两个新角色:转座子和 PIWI 蛋白。
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序列中参与到编码蛋白的 DNA 仅占 2%,其余区域都不参与编码。更惊奇的是,其中有一类特殊的 DNA 序列,具有在基因组内自主复制和移动的能力,可能“跳”到同一个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也可能“跳”到不同的染色体上。这种会“跳跃”的序列,即转座子,它在 DNA 中的占比达到了 50%。
具体来讲,有两种转座子。一种是“剪切-黏贴”的 DNA 转座子 —— 从原有位置直接剪切下来插入到新的位置。另一种是“复制-黏贴”的逆转录转座子 —— 原有位置的转座子 DNA 转录为 RNA,再逆转录成新拷贝的 DNA 插入到基因组的新位置 —— 这种转座子更为常见,在整个基因组中占到了 40% 以上。
总之,转座子在混沌的基因池里不断地游荡,带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序列跳跃定居。这种随意的“跳跃”与插入,会给基因组造成不稳定、导致疾病,因而转座子一度被称作“垃圾基因”。尽管科学家们已发现,这些由转座子产生的新突变,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对物种进化可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不改变大面上它依然是有害的。
piRNA 的刀锋,正瞄准逆转录转座子的 RNA。这类转座子需要历经“DNA-RNA-DNA”的过程才能在新位置定居,而 piRNA 能在它尚处于 RNA 阶段时候,就识别出对方,“砍”断 RNA,使得后续的转录和插入化为泡影;换句话说,piRNA 就像个保家卫国的“卫士”,也像一种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有害的转座子,将对方“灭活”,从而保卫生殖细胞。
不过,仅仅是 piRNA,是无法完成这场战斗的。事实上,所有非编码小 RNA 都需要一位“帮手”与之结合,来完成工作。对于 piRNA 而言,它,就是隶属 Argonaute 蛋白的 PIWI 蛋白。
piRNA 与 PIWI 蛋白结合后,成为一个复合物,会与特定的 RNA 结合,发生“剪刀”式的切割。PIWI 蛋白就是那把具体的剪刀,可以根据 piRNA 的“指示”,在特定的 RNA(即我们所称的靶标 RNA)的中间来一刀。
附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38-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