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通社
12月24日晚间,“在家吃饭第一股”锅圈(02517.HK)发布公告称,已经完成收购北海逮虾记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逮虾记”)41%的股权。
逮虾记是生产火锅食材虾滑的头部企业,而锅圈是火锅食材的整合供应商,两者具有天然的上下游合作关系,而且锅圈已经贡献了逮虾记3成的收入。
此次收购,锅圈出资2.46亿元,收购完成后共持有逮虾记51%的股权,财务并表进入锅圈。
尽管锅圈此次收购花掉资2.46亿元,与去年全年的净利润旗鼓相当,但锅圈“不差钱”,中报显示账上现金超过20亿元。
有钱了就收购,资产越来越重的锅圈,股价却越来越低。锅圈去年11月上市首日报收于发行价5.98港元,如今一年过去,截至12月24日,股价报收于1.82港元,已经跌去了7成。
食材企业纳入“锅圈”
12月24日,锅圈宣布,收购逮虾记股权协议所载的先决条件均已达成。根据股权收购协议所载的条款及条件,锅圈已完成收购41%的股权。
由于此前已经持有了10%的股权,收购后,逮虾记被锅圈持有51%的股权,从参股公司变为联营公司,净利润将计入锅圈的综合损益表。
资料显示,逮虾记主要从事虾滑类食材的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0亿级,月销售额破亿元,成为虾滑市场的头部品牌。锅圈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锅圈为逮虾记贡献30%的销量来源。
锅圈并没有披露逮虾记的具体盈利状况,但同样位于广西北海的虾滑企业“鲜美来”,由于曾经披露过上市招股书,财务数据曾被公开。
数据显示,鲜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鲜美来毛利率分别为19.19%、18.37%和17.6%,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而严重依赖大单品、存货较高等也让鲜美来颇受质疑,公司于2023年9月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由此或许可以推断,在行业遭遇寒流的情况下,逮虾记很可能也无法独善其身。
此次收购,2.46亿元对锅圈来说并不是小数目。财报显示,锅圈去年一年的净利润为2.4亿元。如此重资产的投入,市场或许并不看好。
锅圈还要“圈”住谁?
锅圈成立于2017年,是领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品牌,也是社区餐饮数字零售化知名企业。
招股书披露,从2017年在郑州开出第一家门店算起,截至2023年10月11日,锅圈拥有10025家品牌门店所形成的零售终端网络,其中加盟店占门店总数的99%。
2023年11月2日,锅圈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当日市值曾高达164亿港币。锅圈的创始人杨明超,也因此被誉为河南餐饮奇才。
在投资者看来,锅圈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绝大部分食材从代工厂采购,门店的建设和经营主要交给加盟商,配送也是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外卖平台。
锅圈以“无加盟费用,减少投资者资金压力”吸引加盟商,通过自生产和整合供应链,向加盟商提供产品供应,以及综合指导服务。锅圈食品扮演着上游供应商的角色,随着加盟规模不断扩大,锅圈来自于加盟店渠道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因此,从营收上来说,它是一家to b的公司,九成收入来自加盟商。
上市后的锅圈,商业模式是否转变,就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问题。有了更充足的资金,是否会转向重资产模式?
不差钱的企业,往往有“甜蜜的负担”,此前已经有诸多企业,正是因为有钱而胡乱投资,最终走向毁灭。
财报显示,锅圈现金储备在2024上半年末达到了20.53亿元,资产负债率由2023年底的3.3%降至3.0%,成为罕见的超低负债率企业。
财报还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锅圈上市首次公开募资所得款项的使用率仅为4.4%,意味着锅圈有充足款项用于产业链基建和供应链打造。
收购,成为锅圈顺理成章的选择。此次收购逮虾记所需的2.46亿元,仅占其账上现金的12%,丝毫没有资金压力。
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锅圈旗下共拥有四家食材生产厂,专注于牛肉、肉丸、火锅底料和水产品的生产及加工。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资产越来越重的锅圈,加盟商数量却出现了下滑。
截至今年6月30日,锅圈共有 9660 家零售门店。而在上年同期,锅圈共有9915家门店。这意味着,短短一年时间里,锅圈有255家门店已经关闭。
与此同时,锅圈的业绩情况也不容乐观。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6.65亿元,同比减少3.5%;股东应占溢利8598.4万元,同比下跌20.16%。
锅圈在资本市场上自上市后一路下滑,这说明其并不被投资者看好。
金通社还注意到,今年11月4日,锅圈突然遭遇重挫,当日收盘股价暴跌25%,收于2港元/股。由于当日是锅圈上市满一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而公司股票在11月2日迎来大笔解禁,因此,有分析认为,是上市之前曾经看好锅圈的投资机构,选择了用脚投票。
在资本市场“遇冷”的锅圈,商业模式是否需要反思?是重资产还是轻资产?是靠加盟还是探索更多的模式,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
2024年4月,锅圈发布了“社区中央厨房”的全新战略定位,并在产品及渠道层面不断发力。
成功与否,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