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延斌

    在含盐量约为4‰的中度盐碱地上,鲁单510平均产量为650.1公斤/亩,刷新了我国中度盐碱地夏玉米千亩生产田高产新纪录。这一结果,在育成单位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齐世军的意料之中。

    “得益于‘精致化’管理,我们强化了协同意识,打破‘部门墙’‘科室墙’,做到相互补位、相互支撑,形成了强大合力,推动了科研成功。”12月7日,齐世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精致化”管理,是山东省农科院党委提出的新型管理理念,其中,精即精简、精炼、精细;致,为极致、认真;化,意指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当前,该院正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党的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以及人事人才等工作的全过程。

    拒绝“大而化之”,精致化带来大变化

    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方面,“精致化”理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戈峰研究员而言,离开“国字号”科研单位,全职加盟山东省农科院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但该院细致入微的态度打动了他。“他们把事做到人心里去了。”戈峰说。如今,他带领团队攻关农业虫害生态调控产品和技术,实现了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该领域内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

    “‘精致化’理念的实施,使我们的成果培育工作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宠物创新研究院院长孙海涛说。

    孙海涛的研究领域是家兔与宠物繁育饲养。此前,这支20人的团队要负责“找项目—研项目—推项目”的全过程。如今,畜牧兽医所成立“成果培育专班”,指导孙海涛团队化简化流程,高效分工,推动该团队的成果转化收益从200万元提升至400万元。“还是原来的实验条件和团队成员,但收益却翻了一番。”孙海涛说。

    “精致化”管理理念由何而来?该院农作物种质资源所研究员赵传志讲起一件“小事”:

    去年10月,正值花生收获季,该所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与分子技术团队,把田间收获的部分花生材料从田间地头搬到了实验室,用于测试各项指标。由于管理松懈,实验室内外尘土飞扬,实验仪器与耗材上也蒙着灰。这一场景让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梁金光皱起了眉头,“在这种环境中产出的科研成果靠谱吗?”

    几句询问,以实验室精致化管理为切口,拉开了该院“精致化”管理理念推广的序幕。

    赵传志感叹:“通过精致化管理,我们的实验室焕然一新;一年来团队发表了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培育了3个彩色花生新品种,成果转化20多万元。”

    成果培育推广需要“有章可循”

    山东省农科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李萌向记者表示,为将人才服务“精致化”落实,他们将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纳入院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一方面在科研资源配置、学科团队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问计于专家、问需于专家;另一方面,协调解决人才关注的“关键小事”。

    “这一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成果推广按下了‘加速键’。”该院作物研究所曹新有研究员告诉记者,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出的“济麦44”两次刷新全国超强筋小麦高产纪录,并拿下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所成立专班,集聚全所优势人才、平台、资金力量与山东鲁研农业良种公司合力推广济麦44,这使其今年继续入选国家小麦主导品种,并连续三年为我国年推广面积第一大强筋小麦品种。

    “我们按照‘精致化’要求,使成果培育‘有章可循’,提高了成功率和转化率。”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副所长亓丽红表示。

    在精致化要求下,该院还建立了“信息只填一次”机制,解决了青年科研人员多头、临时、重复提交科研成果信息等问题;他们调整创新工程资金分配方式,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做法,向重点学科团队给予更多支持,着力打造跨学科、大协同、高水平的大团队。

    此外,该院还十分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实施青年发展基金、青年绿色通道等系列举措,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对现有人才实施分类评价,该院实施了收入分配制度、奖励激励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的改革,让作出贡献的人才“名利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