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陈彦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非接触人体心脏活动监测。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非接触心脏监测技术迈入新阶段,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与长期监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研究表明,许多早发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来有效预防。因此,长期连续的心脏活动监测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心脏监测技术多为接触式测量,但这些方法由于舒适性不足、对使用环境敏感等原因,难以实现长期连续的心脏活动监测,从而可能错过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期。
?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应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潜力。然而,技术发展仍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由于厘米级的呼吸幅度远大于亚毫米级的心跳幅度,呼吸谐波在心跳频段产生显著的频谱泄漏,导致信干噪比严重下降,限制了心脏活动监测的精度。
对此,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分析,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物理现象,从而成功破解这一难题。首先,研究团队观察到呼吸谐波比心跳谐波衰减更快,尤其在高频段,呼吸干扰的影响显著减弱。其次,研究团队发现心跳谐波中存在拍频效应,即高阶心跳谐波叠加会产生与心跳周期一致的拍频特征,其频率等于相邻谐波频率之差。
基于这两大发现,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在包括6222名参与者的大规模医院场景和长达21个夜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研究团队系统取得了26.1毫秒和34.1毫秒的中位误差,充分验证了其医学应用价值。
科研人员表示,这一研究为以无感的方式完成长期持续的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