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争议最大的电影,来了。
一边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热度飙升,强势冲奥。
成为很多人的年度十佳之一。
一边口碑两极。
女性议题却被指厌女,剥削女性。
土味抓马的故事,也被戏称《小时代5》。
连带着,戛纳电影节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跟着「塌房」。
另外,影片实在尺度爆炸。
尤其女主米奇·麦迪森,出道时清纯少女,如今一跃「下海」。
在片中饰演脱衣舞女,激情戏贯穿全片。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真的有那么名不符实吗?
等了许久终于上线,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阿诺拉》
Anora
乍看之下,故事确实有烂俗嫌疑。
简单概括,就是当代《灰姑娘》,但18禁版。
女主角阿妮,俄罗斯混血,在美国做脱衣舞娘。
这天,意外接待了来店光顾的俄罗斯富二代,伊万。
年轻男女激情碰撞,因异国同乡更加投缘。
于是,伊万不断花高价请阿妮出台。
到自己的豪宅中,各种玩耍交流。
越玩越上头的二人,甚至签订了一份专属女友契约。
继续声色犬马、夜夜笙歌、单纯放纵享乐。
一周时间到,伊万仍然意犹未尽。
同时,他也苦恼着自己的未来,不愿回俄罗斯接手家族事业。
于是床上一合计,俩人直接结了婚。
可想而知,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伊万家族地震。
伊万父母开始想尽办法废除二人的婚姻。
后来,直接婆婆出面威胁。
意思是你不离开我儿子,我会让你失去一切。
嗯?这个故事走向,确实咋看咋熟悉。
古早经典言情《流星花园》,以及八百多个台湾偶像剧里,早就有类似桥段。
甚至俄罗斯黑帮的出价和手段,都还略逊一筹。
「请你放弃跟我儿子交往,这里有3亿」
而阿妮怒怼恶婆婆,公公儿子在旁看戏的雌竞场面。
也是无数狗血家庭剧惯用的抓马套路。
甚至,婚离了,电影的狗血还在继续。
阿妮被黑道家族扫地出门,狼狈且无助。
过程中,有一位黑帮外雇的打手伊戈尔,一路默默守护着阿妮。
他以旁观者视角,目睹了阿妮被逼离开的全过程。
觉得这个年轻女孩被这么对待,实在有些无辜。
他是这一路上,唯一担心支持阿妮的人。
「我觉得伊万应该道歉」
同情之外,还有些莫名的欣赏。
同是底层出身,伊戈尔看到阿妮强势对抗伊万父母,让其所代表的资本与强权吃瘪,偷偷地露出笑意。
此外,伊戈尔还细心关注阿妮沉默时的失落与受伤。
默默地向其投以各种善意的安慰举动。
阿妮为了融入美国社会、隔离真实自我不愿使用的真实姓名「阿诺拉」。
在伊戈尔的眼中,也更美好。
闹剧结束之后,伊戈尔将阿妮安全送回家。
无人注意时,偷偷从上司那盗出了阿妮被抢走的大克拉婚戒。
还给她,作为数不多的补偿。
当下,冰冷风雪天的车内涌动着莫名的温情。
阿妮不知如何报偿,只好用职业感谢伊戈尔的帮助。
本以为此处又是普通的艳情场面,谁知画风突变。
当伊戈尔企图表达情感时,阿妮突然停下,拼命拒绝。
在性工作者眼里,性与爱明确分离,可以给出身体,却拒绝亲吻。
伊戈尔的举动,显然有爱意在其中。
阿妮不知所措,于是两人沉默相对。
最终,在伊戈尔无辜真切的注视中,阿妮崩溃破防,倒在了伊戈尔怀中。
眼泪含义复杂,或许有一路被摆布轻视的羞辱,瓦解后的委屈。
又或是从未相信过的爱情突然来到眼前,怀疑中的恐慌挣扎。
甚至是跨越阶级梦碎后,再尝同阶层安定感的心酸。
有人觉得,这段剧情直接消解了前面剧情的狗血,流露出真正的张力。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样更土了。
简直是「救风尘」版「保镖文学」,既男凝又玛丽苏。
相似的桥段,咱们拍得又多又早。
难怪有人疑惑:
「这样的片子都能拿金棕榈,是我疯了还是戛纳疯了」
一些保镖文学作品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这部电影拿奖,很有可能是晋江文学生不逢时。
《小时代》没得奥斯卡,也仅仅是发展方向有误。
但,真是如此吗?
鱼叔倒觉得,这部电影,被误解了许多。
其实很多看点,藏得更深。
比如,反童话,甚至黑化童话的现实手法。
不同于传统《灰姑娘》故事模型中,外力冲击让主角爱情更牢固。
《阿诺拉》里的二人结合,完全摒弃了这套叙事,毫无罗曼蒂克可言。
黑道家族的少爷,就是个没头脑妈宝。
私自结婚被父母发现后,自己的裤子都没提好,直接拔腿就跑。
躲起来了吗?
没有,去寻欢作乐了。
找到他时,他正在享受阿妮同事的艳舞服务,简直可笑。
其他时间,伊万的形象也有些滑稽。
哪怕是激情场面,他的青少年身材与行为都让人有些发笑。
阿妮几乎每次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全是向下兼容式的表演与陪玩。
这个走样的童话极速绚烂地建立,又更快地崩坏,是明显的解构嘲讽态度。
甚至,电影中涉及到的严肃电影元素,也一并戏谑瓦解了,让片子处处透露出一种荒诞的神经幽默。
就比如,伊万父母手下负责给伊万擦屁股的下属,托罗斯。
刚出场,是在孩子的受洗礼上,让人幻视《教父》,以为是多狠辣的一个高位者。
结果,领导一个电话,他就得马上去处理少爷的问题。
为了给即将到来的伊万父母交差,加班找了一天一夜不停歇。
急得在餐厅发表演讲,活像被逼疯的打工人。
「你们这群年轻人没有职业道德,懒惰愚蠢,我不理解,我十六岁就开始工作了,你们是怎么回事,整天只会玩抖音」
结果真找到时,反而分神看脱衣舞娘。
酷炫深沉的黑帮戏码,彻底成了笑话。
几个黑道也是,仅仅是控制住战斗力爆棚的阿妮,就已经负了重伤。
找少爷路上叽叽喳喳、抱怨不断、状况频出,单是找车位问题就能吵一架。
是啊,谁想过黑道出街的停车问题呢,仔细一想更滑稽了。
另外,电影用一场闹剧消解严肃的同时,也用这场找少爷之旅另类聚焦了不少底层人形象。
像是才干了两周,就被这群人砸了工作的拖车工。
还有一边看着傻叉少爷闯祸,一边无语上班的保洁。
上层越闹,底层越累。
这种隐藏的创作立场,让电影在视角上祛除了对底层人的猎奇与刻板印象。
同样,也对处于边缘群体的性工作者的生存环境,呈现较为平实。
开篇时,阿妮流水线一样的拉客,疲惫地下班。
吐槽客户,讽刺行业环境。
像所有打工人一样上班,毫无特殊的奇情呈现。
甚至,片中对激情场面也没有特殊的视角处理。
阿妮与伊万交流,镜头甚至就固定在那里,并未在脱衣或是某些动作时突然推进。
就在这种视一切为平常的视角里,电影达到了消解歧视的目的。
也因为独特的拍摄风格,让这个抓马故事甚至有了点实感。
将幻想言情剧拍落地,确实需要能力。
无论是议题的处理还是镜头语言的手法,电影都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女性视角的争议却一直未断。
一部以女主角命名的电影,是否真得拍好了一个女性角色,问题从戛纳吵到了现在。
让争议变得更大的,是此届戛纳的评委阵容。
几乎每个,都是当下相当受欢迎的创作者,而且女性占比也很高。
像是《芭比》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何以为家》导演娜丁·拉巴基、法国著名演员伊娃·格林、《花月杀手》女主莉莉·格莱斯顿等。
说白了,兼具女性意识与创作功力的评审团,为什么选出了这样一部有争议的电影?他们是怎么想的?
鱼叔找到了相关采访,提到评奖原因,是这部电影既有旧电影的经典结构,又有时新的拍摄与议题,让人惊喜。
答案更倾向于创作技巧上的优点,而非具体议题上的讨论是非。
事实上,这种选择并不难理解。
当顶级的电影节奖项,将橄榄枝从艺术电影转向议题类型片,背后原因是全球电影市场的萎缩。
让电影变得更「好看」,是从短视频平台夺回观众的努力之一,是电影界的隐形共识。
而这种创作希望,更多被放置在,与资本保持距离的独立电影创作者身上。
比如格雷塔,以及《阿诺拉》的导演肖恩·贝克。
后者成名作都是小成本议题作品。
对性工作者和边缘群体的关注,也一直贯穿其中。
这些独立导演继承着对电影本真的兴趣与技巧追求,又对当下议题有追寻热情。
奖项对于他/她们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创作鼓励。
肖恩·贝克代表电影《橘色》,因预算有限,用iPhone 5s拍摄
还有,是对女性议题全球热度的参与。
近年来,越来越多生猛的女性电影出现。
像是《钛》《某种物质》《可怜的东西》以及这部《阿诺拉》。
从人物设置上讲,都是反常规的,也默契地聚焦于基础却根本的女性话题——女性躯体的故事探索。
纵然充满争议,但也伴随讨论,反向助燃话题热度。
而与此同时,很多人眼中《阿诺拉》的「俗」其实也提醒着我们。
有些创作看上去如此相似,却又似乎如此不同。
狗血桥段大集合再加工,有的能掀起全球热度,有的却被观众反感厌恶。
不同创作者的手,不同的创作视野,到底有何区别?
在今天这个时代,或许更值得我们思索。
全文完。
助理编辑:白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