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莹

最近有一部刑侦剧火了!

《我是刑警》播出后,豆瓣一度飙升到9分,最后交出7.8分的好成绩。

虽然看上去这个成绩和8分剧有差距,但显然它得到相当多观众的认可。

天天娱评|纪录片式的《我是刑警》  第1张

刑侦剧一直以来是观众喜欢看的电视剧类型,《重案六组》《黑冰》《征服》等经典剧目让人看了又看。

刑侦剧难拍,难点是编剧,又要符合现实,又要烧脑,又要形式多样,所以出现了《法医秦明》《白夜追凶》《猎罪图鉴》《漫长的季节》这样另辟蹊径的刑侦类型剧。

今年,当粉丝们翘首以待的《白夜破晓》没有达到预期时,悄然播出的《我是刑警》让观众过了一把刑侦瘾。

天天娱评|纪录片式的《我是刑警》  第2张

有人说,《我是刑警》哪是电视剧啊,简直是纪录片。

这两年刑侦剧鲜少真实案件改编的题材,一股脑的架空剧看得观众们都快麻木了。

《我是刑警》所有案例都取材于真实案例,视角很广,时间跨度长达30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把多个在国内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刑事案件搬上荧幕。

《我是刑警》开篇用6集的时间,呈现了发生在东北小城的残忍案例,从案发到破案,节奏紧凑,不拖泥带水。

积雪封城的场景瞬间,把观众带回特定的年代特定的人,很多东北长大的中年人称,被这样的场景硬控了。

天天娱评|纪录片式的《我是刑警》  第3张

另外两个广有影响的案例,呈现在剧里更是扣人心弦。

《我是刑警》呈现破案的过程中,没有万能的“金手指”,故事层层递进,把刑侦的细节朴实地刻画出来,破案过程中的繁复、精细、不厌其烦都被再现,如同深度还原刑警的日常。

破案过程中基层刑警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碍,也被毫不避讳地拍了出来。

刑侦细节刻画朴实,让人跟着他们的进度一会儿激动、一会儿遗憾、一会儿失望。

从反复勘查案发现场,到大量走访群众,再到法医尸检和审讯环节,该剧基本上还原了基层刑警对重大案件的破案过程,他们的形象不像是悬浮剧中的角色那样光鲜。

天天娱评|纪录片式的《我是刑警》  第4张

能把偏纪实的一部刑侦剧拍好,并且观众还爱看,是十分不容易的。

在我看来,《我是刑警》编剧的功力给这部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功力尤其体现在《我是刑警》的后半程,三四宗案例交错进行,情节丰富而不乱,让观众看得懂又不感觉乏味,非常考验编剧。

在案件推进中,慢慢呈现着时间的行进和刑侦的发展历程:

科技的进步,DNA库的建立,破案手段的发展。

天天娱评|纪录片式的《我是刑警》  第5张

当然,这部剧这么好看,自然离不开演员对角色的刻画。

毋庸置疑,于和伟是这部剧的灵魂演员。

他30年的跨度表演,从年轻时的崭露头角,到成长为杀伐果断的老刑警,于和伟对刑警秦川的塑造都非常鲜活:

行长灭门案凶手找到了,十八年过去了,找枪是兴师动众还可能无功而返的事,秦川说得平静而自然,这是一个日常拍板作决定的人表现出来的劲儿,自信而笃定,他一说出口没人敢说不。

天天娱评|纪录片式的《我是刑警》  第6张

富大龙在《我是刑警》中的表演也十分精彩。

剧中他饰演村镇刑警陶队,这个陶队一出来,从口音到体态,活生生就是大西北村镇里常常能看到的那种“有本事”的男人:

口气很硬,缩着肩膀,眼皮好像被风沙压下去(因为日光非常强),皮肤黑黄,没啥礼貌但正直可靠。

富大龙把一个执拗、善良、硬朗的基层刑警队长演活了。

为了三个遇害的女童,六年追凶,对DNA破案从怀疑到接受,然后不遗余力地按照DNA比对,按照姓氏排查,按照地域排查,不厌其烦,那种认真和耐心,让他自己都怀疑人生了。

当终于抓到凶手时,这些年几乎成为心结的释放,让他热泪盈眶,那段坐在椅子上的表演让观众跟着动容。

天天娱评|纪录片式的《我是刑警》  第7张

《我是刑警》可以说是全员演技在线,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的演绎都非常贴脸。

白凡饰演的刑事痕迹专家曹忠恕、朱辉饰演的杨队长都饱受赞誉。

尤其是这个杨队长,每次出来都不修边幅,给人一种常年奔波在一线办案的操劳感。

饱受风霜的手,充满血丝的眼睛,传达着基层刑警工作的艰辛。

而几位反派角色的塑造,更加让人过目难忘。

尤其是李泓良饰演的宋小军和胡明饰演的张克寒,把角色对生命的漠然和心狠手辣诠释得淋漓尽致。

从编剧到演员,从布景再到各种细节的处理,纪录片气质的《我是刑警》,称得上是近年来标杆式的刑侦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