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科
12月7日凌晨,英国南部和西部300多万名居民的手机同时响起了长达10秒的刺耳警报声,这是英国气象局最高级别的红色天气预警,因为超强冬季风暴“达拉”(Darragh)即将来临。它将带来大风、暴雨和降雪,政府呼吁公众尽量待在室内,备好手电筒、备用电池和充电宝等以应对停电等突发状况。
冬季风暴更专业的名称是温带气旋,指在中纬度地区形成的一类低压涡旋中心,通常伴有强风、暴雨和洪水,甚至暴风雪,在沿海地区还会引起风暴潮。温带气旋一般“常年在线”,各个季节都会出现,但在冬季更强、更频繁,会带来狂风、暴雨、暴雪、寒潮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过程。
与热带气旋,即大家耳熟能详的台风和飓风不同,温带气旋一般形成于冷空气和暖空气剧烈交汇的地区,并且冷暖空气越强,温带气旋越强大,堪称是自然界的“冰与火之歌”。尤其当温带气旋经过海洋时常会爆发性增强,这被称作“爆发性气旋”“炸弹气旋”或者“气象炸弹”。这是因为海洋上的水汽供应充足,给气旋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英国迎来的冬季风暴是有名字的。“达拉”是爱尔兰和一些英语国家中较为常见的男性名字。而在历史上,温带气旋其实没有统一的命名系统。它们往往被简单地以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来标识,比如“2012年的东北风暴”或“欧洲中部的气旋”。
随着气象科学发展和公众对极端天气事件关注度的提高,为温带气旋建立一个统一的命名系统变得日益重要。命名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更快识别并响应即将到来的风暴,减少因混淆不同风暴而产生的误解和恐慌。
温带气旋的命名规则与热带气旋有所不同。由于温带气旋的形成和消散速度通常比较快,且影响范围广泛,因此它们的命名更多依赖于实际影响而非路径预测。英国气象局从2015年开始尝试对温带气旋进行命名,采用男女名字交替的方式,并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由此可见,目前肆虐英国的风暴“达拉”已经是今年冬季的第四号风暴了。
本着“女士优先”原则,2015年英国气象局将第一个温带气旋命名为“阿比盖尔”(Abigail),这是个常见的女性名称。不过,“她”一点都不温柔,最强风速达到135千米/小时,风速13级,已经达到了台风等级。很多学校被迫关闭,强风和降雨使得英国多达2万户家庭停电,并导致道路封闭和交通中断,所幸没有人员死亡记录。
在西欧对温带气旋的命名中,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在线平台提交建议的名字,然后由英国气象局、爱尔兰气象局和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共同拟定,每年9月发布风暴的备选名称名单。在过去10年间,平均每年有8个被命名的气旋,最多为12个(2023/24年)、最少为4个(2022/23年),这意味着名单对从A到G开头的名字有较高需求,而排名靠后的名字就只能一直“打酱油”。例如,2023/24年度温带气旋比较多,一直用到了字母L——“莉莲”(Lilian),后面的“米妮”(Minnie)、“尼古拉斯”(Nicholas)和“奥尔加”(Olga)等只能“陪跑”了。
在西欧开启温带气旋命名后,北欧的丹麦、瑞典和挪威也成立联盟,对影响北欧地区的气旋进行命名;西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也成立了联盟,对影响西南欧的温带气旋进行命名。一般而言,当影响一个区域的已经命名的气旋影响另一个区域时,不会重新命名,而是沿用已有名称。
事实上,最先给温带气旋命名的不是气象业务机构,而是大众媒体。上世纪90年代,美国媒体在报道冬季风暴的时候,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有些用“雪兽”等吸引人的名称,有些用诸如“安娜”(Anna)这样的人名为其命名。从2012年开始,美国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天气频道”(TWC)冬季风暴命名系统正式运行,TWC预先确定一个名字列表,主要是人名,并按首字母顺序为冬季风暴命名。
一开始TWC的命名系统存在争议,因为冬季风暴开始活动时大西洋飓风还比较活跃,而飓风也是有名字的,政府机构和一些气象学家认为可能会引起混淆。尽管美国国家气象局和其他一些气象机构没有采用TWC的命名系统,但随着时间推移,TWC的命名做法逐渐被公众接受,并成为冬季风暴报道的一部分。比较而言,北美地区冬季风暴数量比较多,过去10多年平均每年超过22个,最多能达到26个(2013/14年)、最少19个(2019/20年),很明显,北美地区名字利用率更高一些。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和媒体并没有对影响我国的温带气旋进行命名,这主要是因为给温带气旋命名还未成为世界气象组织的标准和惯例。另外,温带气旋对我国的影响有限,命名后反倒容易引起公众恐慌。温带气旋顺着西风带从西向东移动,我国处于太平洋的上游地区,受海上“炸弹气旋”的影响有限,因此对其命名并不是必须的。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