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汉斌
澜沧江—湄公河(以下简称“澜湄”),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一路向南穿过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区,后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最终汇入太平洋,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澜湄流域六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关。
近年来,腾冲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腾冲论坛”)搭建增进澜湄国家科技开放、信任、合作的交流平台,探讨南亚东南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共谋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的新篇章。
包容合作,共绘科技创新蓝图
12月6日,2024腾冲论坛的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系列活动精心策划了一场澜湄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吸引了数百名中外嘉宾参会。
“低纬高原地区是自然地理最为复杂、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最为多样的特殊生态区,孕育着极其丰富的民族药资源。”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作了题为“民族药传承创新发展路径探索”的主题演讲。
30多年来,朱兆云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应用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密切结合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民族药创新发展的路径。在演讲中他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在民族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探索。“通过腾冲论坛这个平台,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共享发展机遇。”朱兆云说。
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系列活动,无疑是2024腾冲论坛的一大亮点。
腾冲论坛搭建了澜湄各国传统医药机构的长效对话交流机制,启动了澜湄国际区域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推动了周边各国签署工程能力互认协议,促进了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知识产权合作。
“腾冲论坛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在致辞时指出,论坛举办三年来,着眼于打造澜湄区域合作金色样板,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科技人文合作新机制,增进各国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推动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
分论坛和系列活动,着眼于推进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关键技术攻关、技术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合作内容越来越丰富,论坛的“国际范”越来越足。合作范围越来越广,论坛的“好朋友”越来越多。
永续创新,助力区域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2024腾冲论坛上,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和合作项目纷纷亮相,为未来澜湄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论坛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转化应用对接现场,记者看到,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设的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推出的南亚东南亚语言语音识别及合成平台——云岭翻译机,语音实时识别准确率高,合成效果几乎与人声无二,引得国内外跨境贸易、物流、电子商务界人士纷纷驻足了解。
该实验室结合南亚东南亚语言特点,历经15年研发,突破了多国语言机器翻译、跨语言检索、语音识别及合成、图像OCR识别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发出的这一语音识别及合成平台,可对中文、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等108种语言进行翻译。
“目前,平台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服务前景广阔。”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院长王红斌教授说。
语言屏障的消除,让心灵更加贴近。
在工程技术领域,论坛搭建了澜湄国家工程组织长效对话交流和协作机制,深化了澜湄国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合作。同时,论坛推动成立了云南工程师组织,推进了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和澜湄国家工程师资格互认,提升了工程师职业化、国际化水平。
在农业创新合作领域,各方发挥澜湄合作农业科技交流协作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等多边或双边国际合作平台与机制的作用,在种质资源、农作物品种联合选育、区域性农作物增产增收等方面加快了跨境农业合作。
“我们还充分发挥腾冲论坛窗口和桥梁作用,通过持续在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实施边境民族幸福科普行动,用科学搭建连心桥、绘就同心圆。”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腾冲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尤兴光说,这些实践不断夯实澜湄国家友好民意根基,为建设更加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