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净化政治生态的现实需要,是一体推进“三不腐”、实现标本兼治题中应有之义。重庆市南岸区纪委监委坚持以系统思维、“全周期管理”理念推进警示教育,深挖案件资源,通过代入式、类案式、场景式警示教育,增强身边人身边案“活教材”冲击力、说服力、感染力,充分发挥警示教育震慑警醒、启示教化作用。

  注重情感代入,做好案例剖析

  身边人身边事最有说服力,能代入才能共情,只有把自己摆进去,才能做到“真警醒”“长警醒”。南岸区纪委监委注重发挥警示教育在一体推进“三不腐”中的贯通作用,做好案例剖析,强调情感代入,在选重点、挖内容、找角度上持续用力,推动党员干部真正把看到的教训转化为心底的警醒。

  强化典型案例剖析。为增强警示教育效果,南岸区纪委监委在案例剖析上下功夫,从查办案件初始就谋划警示教育,办案人员与案件审理人员共同剖析案情、找准深层次原因、提出警示教育关键点和方向。同时,注重描绘违纪违法党员干部从量变到质变的堕落轨迹,特别是迷失自我、防线崩塌的过程,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反映违纪违法行为共性,讲清蜕化变质“转折点”。

  注重集中警示教育。在基于典型个案开展警示教育的同时,定期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系统梳理全区发生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主要特点,找准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忏悔中的内心触动和真心话,结合算好人生“七笔账”开展深入分析,展现不同领域、不同岗位身边人违纪违法、滥用权力的惨痛后果,增强身边“活教材”的冲击力、说服力、感染力。今年以来,全区系统梳理典型案例40余个,开展集中警示教育3次。

  增强警示教育“代入感”。深挖案件资源,开展代入式警示教育,以违纪违法干部的忏悔反思帮助受教育对象回顾“案发过程”,引导其把自己摆进去,用身边案当镜子,叩问内心、触及灵魂,用共情凝聚绷紧纪法红线的共识、形成心底警醒的共鸣。

  找准共性问题,抓好类案警示

  南岸区纪委监委坚持从分析一个案例暴露出的问题,到剖析一个领域、一个系统内部存在的共性问题,类案剖析、类案警示,把对案发单位的警示教育拓展到促进整个行业、领域的系统治理,充分发挥以案促改促治作用。

  共同研判类案,找准警示教育方向。坚持一盘棋思维,建立多部门协同配合工作机制,落细落实宣传、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等部门在警示教育中的责任,把个案查处与类案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既对重点领域案件开展“全景式”扫描,又对具体案例进行“标本式”剖析,共同深入研判同类案件特点和案发规律,找准普遍性、系统性、行业性廉政风险点,推动相关责任单位以案为鉴开展警示教育和系统整改。

  开展专题调研,夯实警示教育基础。针对同类案件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南岸区纪委监委成立专题调研组,实地走访镇街、部门,通过“一对一”交谈、集体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调研等方式,聚焦内控制度、外部监督、行业风气等精准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为警示教育、促改促治打牢基础。今年以来,已下发履职提醒函10份,纪检监察建议书5份,推动完善制度机制37项。

  注重协同联动,提升警示教育质效。贯通协同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监管责任,紧盯工程建设、医疗卫生、行政审批与执法等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指导住建、卫健、民政等行业、系统对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进行筛选,按照干部层级、岗位类别、违纪违法种类等建立案例素材库,把问题清单转化为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努力实现“查处一案、震慑一片、整治一域”的良好效果。

  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廉洁教育

  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才能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南岸区纪委监委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不断丰富廉洁文化宣传教育载体和产品供给,持续加强阵地建设,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多维联动用好廉洁文化资源。积极从本地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廉洁元素,比如挖掘红岩英烈王朴的家风故事、制作廉洁文化地图。构建廉洁故事挖掘、廉洁阵地建设、廉洁宣讲传播等多维支撑、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将本地富含廉洁元素的“源头活水”转化成廉洁教育资源。

  按需施教增强廉洁教育针对性。南岸区各级党组织加强纪律教育,按照需求划定授课内容,约请授课人员。区纪委监委立足宣讲工作实际,择优选取口才好、实践经验丰富的22名纪检监察干部充实“清风南岸宣讲团”力量,以党规党纪、家风家教、年轻干部监督管理等为主题,打造清廉课堂课程16个,并通过小班试讲、互听互评等方式不断优化完善。今年以来,全区开展按需授课15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2000余人。

  因地制宜打造廉洁文化阵地群。立足辖区实际,紧贴受众需求,坚持建好阵地、拓展阵地、用好阵地,源源不断释放“廉动力”。整合辖区资源,开展“进廉馆”“听廉课”“践廉行”“传廉风”等活动,形成一套从阵地建设、资源整合到活动组织、浸润人心的长效教育机制,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领域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需求。(作者:孙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