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板桥村,坐落着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老林头。明朝中期,忠臣卓敬的后人迁徙至此定居。目前村内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200多棵,其中200年以上的古树30多棵。悠久的历史和先人的家风造就了老林头古朴的乡风和淳朴的民风。

  2024年,这里开始了省级中心村建设。如何传承优良的民风和家风,在中心村建设中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成为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考题。

巧借300年古树打造“村民议事角” 老林头把传统文化融入村庄风貌  第1张

  老林头中心村现有居民106户512人,其中党员11人,2023年建立了大屋场(即自然村)支部,并重新选举了村民理事会。党支部和理事会成为开展中心村建设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屋场支部和理事会召集村民代表,多次商议中心村建设方案。在广泛征集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又邀请了乡村规划专家现场指导。板桥村的帮扶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也积极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提出在村庄整体风貌塑造中,要注重与村落建筑与田园景观自然结合,注重乡土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注重文化传承和居民生活的有机融合。

巧借300年古树打造“村民议事角” 老林头把传统文化融入村庄风貌  第2张

  熟悉老林头的人都知道,5个月前,这里的道路还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部分屋舍老旧破败,布局混乱。村内管网失修,污水横流。所以,整修道路、对废旧建筑和乱堆乱放进行清理,以及地下管网改造就成为重中之重,而这些工作不可避免要触动部分村民的利益。

  “少数村民家里还保留了传统旱厕,影响了自己生活,还妨碍公共环境,我们让村民理事会成员上门说理、动员,再利用管网改造和改厕工程,把这些户的下水问题一并解决。”板桥村党总支书记郭明华说。村庄清理中,党支部充分利用“六尺巷”工作法,抓住矛盾的源头,通过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巧借300年古树打造“村民议事角” 老林头把传统文化融入村庄风貌  第3张

  乡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具体的载体。通过查阅史料和村民理事会的发掘,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卓氏先人的忠廉事迹,建设了忠廉文化小广场;在全村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村规民约、唐诗中的乡土、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题,绘制了十多面各具特色的墙绘;巧借一棵300多年的古树,打造了“枫树议事角”,成为村民理事会商议事务、宣传政策、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首选之地;利用老房子改造成家风馆,让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融入到游客的镜头里。

  “在公共环境塑造方面,我们根据村庄游览线路、村民活动范围、村庄空间格局等功能需求,把广场、大舞台、祖堂、古树、水面等公共景观有机整合。利用房前屋后打造‘五小园’,通过花园、菜园、果园、草坪、亭台等,把景观风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村民理事会会长卓金铭说。

  在建筑改造、选材用材方面,该村强调 “就地取材、废材利用”的原则,把原先拆除旧屋时剩下的木头、石块、砖瓦等,通过材料组合手法,重新制作成栅栏、花台、文化墙。针对一些保存较好的老屋,结合周边景观,精心制作了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墙绘,这样既节省了经费,又保持了乡土特色。

巧借300年古树打造“村民议事角” 老林头把传统文化融入村庄风貌  第4张

  老林头原有公共设施单一陈旧,在中心村建设中,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认为,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不仅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更要着眼长远,为今后乡村旅游打好基础。新建了健身休闲设施、停车场、新型冲水式公厕,增设了游客标识牌,极大地提升了外地游客的观光体验感。

  现在的老林头,四季花不断,芬芳溢满园。一幅充满乡土韵味和传统文化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文/夏朝阳 柯洋洋 图/卓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