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街舞皆入戏,“燃”出新国风 《锦衣卫之刀与花》探索中文音乐剧创新之路  第1张

中文原创新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海报。(演出方供图)

  传统武术的刚劲中,融入现代舞的灵动和街舞的爆发力;旋转翻腾的凌厉打斗,与密集紧凑的戏曲锣鼓相呼应……中文原创新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将于本月24日至明年1月12日在上海上剧场完成首轮演出。在昨天的见面会上,一群当红青年音乐剧演员踩着戏曲台步、手持大刀登台。

  “这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的作品,致力于探索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音乐剧风格。”该剧导演、编舞刘晓邑话语间有着勃勃的“野心”。“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是剧伙音乐继《悟空》《南唐后主》《南墙计划》《杨戬》等剧目之后,再度集结原班人马,历时两年前期创作、四轮工作坊打磨的作品。”制作人和晓维告诉记者,新剧力求重塑属于中国故事的审美风貌。明朝宣德年间,一国之君醉心斗蟋之戏,藩王宦官各怀鬼胎,靖难遗孤伺机而动……编剧沈亮与孙浩程反复推敲,剧作以风舞阳和梅霜花的视角切入,带领观众穿梭于喧闹市井和皇城秘境,见证永乐盛世的余晖和靖难之役的遗伤。

  “剧名中的‘刀’象征锋利与冷酷,既是杀戮的工具,也是保护的利器;‘花’则柔软美丽,是希望的化身,也是无数脆弱小人物的象征。”该剧编剧、作词孙浩程解读,“刀与花”的意象贯穿剧情始终,在忠诚与背叛、道德与情感的煎熬中,赋予角色强烈的个性与情感张力。刀与花的对立与交融,也在人物成长的弧线中,展现出人性反思。而整部音乐剧的歌词也将努力做到言之有物,同时体现中文的美感。

  从《盛世》《笼中斗》到《花间藏刀》《瓷器》《刀与花》,在昨天的《锦衣卫之刀与花》见面会现场,叶麒圣、张泽、张智涵、毛二、徐杭、吴志军等主演表演了剧中片段。风舞阳的嘻哈旋律跳脱而灵动,展现草根少年的不羁与坚韧;东厂宦官则以摇滚布鲁斯加唢呐的搭配,在阴狠中透着几分夸张与滑稽……记者发现,与大部分音乐剧不同的是,《锦衣卫之刀与花》的舞蹈难度特别高,为了帮助演员们找到最佳状态,刘晓邑在排练厅内刮起“点杀”旋风——点到哪个演员,就得把全剧舞蹈跳一遍。而音乐创作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古风古韵与当代电音的潮流元素“走到了一起”。“轻快俏皮、令人莞尔的戏曲与回响贝斯、摆动低音、嘻哈等音乐风格穿插交融,力求为每个角色赋予鲜明的音乐主题。”该剧作曲、编曲张博介绍。

  飞鱼服与绣春刀,是锦衣卫代表皇权的身份标志。音乐剧的舞台上,又会对其作怎样的诠释?“明代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不同场合、不同身份地位有诸多形制,强调端庄仪态、宏美气度,也体现礼仪规章和森严等级。”《锦衣卫之刀与花》服化设计刘善通和赵欣介绍,将飞鱼服运用于戏剧舞台,在遵循衣裳章法的同时,也根据角色形象、动作需求,进行融合与艺术处理,突显舞动时的飘逸感和武打时的力量感。“我们尝试了很多肌理和色彩,每一件戏服散发的光泽度、色彩和细节处理,都要跟角色气质贴合。比如梅霜花前期被操纵于宦官手下,他的官服胸前有一些编织物的装饰,看似瘦骨嶙峋,又像一个牢笼,体现压抑隐忍和束缚感。”

  舞台上的绣春刀,既是角色手中的官刀,也在舞美设计徐肖寰的巧思下成为一个重要的隐喻符号,展现了明代宣德年间的权力斗争、世代仇恨与家族命运的三重张力。《锦衣卫之刀与花》由上海剧伙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制作。(记者 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