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黄闻禹 潘玮倩 通讯员粤博宣报道 2024年11月29日,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原创大展“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一开幕,展期至2025年4月6日。

本次展览经过三年多的筹备,是首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清代广钟专题展,共展出广钟精品及相关文物和展品110余件。展览得到了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颐和园管理处、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

“广钟”是清代广州制造机械钟表的简称,因产地广州得名。它是清代中国自主制造的能够精确标示时间且工艺复杂、装饰华丽的机械时钟。展览分为“时间的刻度”“时间的艺术”“时间的温度”三大部分,通过精品文物、历史档案、各类广作工艺品和丰富的多媒体数字展项,从“工匠精神”“中国智造”和“文明交流互鉴”三个维度,全面展现清代广钟的多元面向和当代价值。

第一部分“时间的刻度”溯源中国计时仪器发展的历史,梳理从西方传教士的钟表外交到康乾盛世的自鸣钟贸易,再到钟表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逐步普及的过程,展示广钟兴起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和广州工匠的创造精神。

第二部分“时间的艺术”从木质钟、铜质钟、珐琅钟和机械构造四个方面详细解读广钟中西合璧、绚丽精致的风格特征和特色技艺,重点展示广钟制作所包含的广珐琅、錾刻、镶嵌、螺钿和玻璃等装饰工艺和复杂且精细的机械构造。

第三部分“时间的温度”主要总结广东省博物馆在开展钟表保护修复、工艺研究、数字化重建与活化利用等方面的成果以及当代广东钟表制作行业对于广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体现时间长河中文化传承的温度。

展览以宏观叙事和个人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利用AI互动技术,搭建互动场景“潘淳的作坊”,打造沉浸式融合投影项目“时钟幻境”,3DMapping投影项目“广钟的机械构造”以及“时光秘密——广钟拼装”等互动游戏和现代装置作品,营造展览整体氛围上的“科技感”和“流动性”,凸显清代广东匠人的创造能力和“中国智造”的精微巧妙,使传统的广钟技艺变得可观、可听、可触、可感、可玩,为观众带来多维度观展体验。

在11月29日当晚的展览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古钟表联合修复室揭牌仪式举行。据悉,广东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在2021年签署建立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协议,合作开展古钟表科学研究与保护修复。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资金支持下,2023年5月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启动首个古钟表修复项目。项目组针对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宫廷钟表,完成基于科学检测分析的研究、修复和数字化展示等一系列工作。项目中合作完成的三件粤博馆藏清代广钟的保护修复与工艺研究成果在当晚首次呈现。

【部分重点文物及展品说明】

18世纪铜镀金嵌料石升降塔钟

故宫博物院藏

16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机械钟由西方耶稣会会士引入,经澳门到达广州并传至我国北方。由于上发条后可以按时自动报时,因而被称为“自鸣钟”。清代,皇室及官吏对自鸣钟的兴趣有增无减,凡是来华传教士和使节,大都携带自鸣钟到广州,伺机进献。清代皇帝对自鸣钟浓厚的兴趣,直接推动了自鸣钟的贸易和制造,为扩大在华贸易,西洋钟在制作上会更加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此钟为英国制作,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粤海关献给乾隆帝的生日礼物。钟体为铜镀金升降塔式,弦满开动后,二至五层塔身会随着《茉莉花》的音乐声逐层升起,廊下的仪仗队同时沿着塔身行进,水法、转花转动。塔身升到固定高度后停止,音乐也随之停止。再开动,乐声重起,塔身逐层下降至最低位置。这件钟从造型到音乐设置都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情。

清乾隆铜镀金自开门三星报喜葫芦式钟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钟集传统工艺美术和西洋时钟之大成,机械构造繁复而精巧,拥有以发条、链条、塔轮、擒纵机构等组成的机芯及控制机构,能打点报时,又有转花、卷帘、水法、行船、滚球、鸟鸣、奏乐、变换文字、活动人偶等20多种联动的演示功能,这是其他国产时钟所不具备的,也是广钟在技术层面最为突出的特征,充分体现出清代中国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以及清代中国制造行业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整合能力。

此钟钟体共两层,通体遍饰蓝地金花透明珐琅。椭圆形底座内安设机械装置,正面为布景箱,内有福禄寿三星报喜,底座上中心竖立葫芦式扁瓶,瓶下腹有二针时钟,上腹有料石转花。活动机械装置的上弦孔在底座背面。启动后,音乐响起,门开启,三星扶杖左右晃动,灵芝、仙鹤、鹿、佛手等从两旁移至中间,寓意福禄长寿。平台上水法转动,如波涛四起,葫芦瓶似在水中漂动,寓意四海升平,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