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颁奖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冼一凡、冼子予父女共同创作的《点点繁星》荣获铜奖,冼一凡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文艺两新”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冼子予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需要一提的是,冼一凡、冼子予并不是在专业机构里的画家,他们一直经营着美术培训机构,作为没有任何官方机构背景的他们,完全凭借业余时间创作而获得如此殊荣,这是十分难得的成果。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关注焦点
用画笔表现 “家乡的变化”
这一次获奖,是冼一凡第三次参加全国美展,前后跨度十多年。第一次以人物题材推送,第二次以花鸟题材入选,而第三次,也就是这一次则以山水题材入选并获奖,一路走来,虽然辛酸,也用成果回应了冼一凡多年坚持的路是对的。“这一点,还是得益于读工艺专业时谭安昌老师的教导与鼓励,才一直坚持艺术创作。”冼一凡是广州本地人,骨子里流露着岭南文化中朴素与实在的一面,除了求艺上他感恩贵人鼓励外,他也感恩身处于广州这片土地,也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让他找到了这一次创作的题材,用画笔表现“家乡的变化”。
“每次从外地回广州,都会感慨城市的变化,选择俯视城市变迁的角度,一直都是我关注的题材。”冼一凡说。
冼子予也说,“选择用土生土长的感受去画鸟瞰的广州夜色,也体现在外打拼的游子将到家时看到家乡夜色闪烁的兴奋心情。”
●难度在哪?
非传统中国画常见的角度和技法
冼一凡回忆,这幅画的创作,也算阴差阳错,本来这张作品是为五年前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准备,只是那一次起稿之后,才发现要完成这张作品,工程量大,时间太赶,唯有创作另一幅花鸟题材中国画作品参展,当时也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几个月之前,这张作品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的时候,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尚辉在导览时就说道,要完成这张画真的不容易,很有难度。那么,这张作品的难度到底在哪里呢?
夜景、贴金、俯瞰城市……这几点并非传统中国画常见的角度和技法,但冼一凡、冼子予似乎为了达到心中的效果,只能“铤而走险”。
“深入传统,吸纳中西,勇敢出来,是画者一生追求的目标。”冼子予介绍,这幅画夜色的作品灵感是俄国画家库茵芝作品《第聂伯河上的月夜》,特别喜欢那种浅蓝绿月色倒影带动观者对家乡的思念和陶醉,而他们这幅作品不再极力追求夜色单纯的宁静,而是想表达因改革开放后,由宁静的城市变成繁华夜色耀灿的家乡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第聂伯河上的月夜》毕竟是油画,那么,放置在中国画上,应该如何凸显不同画种的特性?冼子予说:“为了和西画表现的光色区分出来,经过实验后用绢本和金、银箔的传统材料与技法去表现闪烁的灯光与月色倒影,又用撞水积染技法来处理夜色里郁郁葱葱的森林,最后一层一层反复薄染表现出夜色朦胧和湿润感。”冼一凡也说,曾经也考虑过以留白的形式凸显夜色中的光,但效果显然不够理想,后来也试验了金粉,依然有差距,最后选择了用贴金的手法表达“点点繁星”。
靠近画作,可以看到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繁忙轮转的货运港口、灯色灿烂的马路桥梁、宁静安逸的田野渔村、先进高速的高铁、绕山而建的高压电网、风力发电……但占画面更大篇幅的是郁葱茂密的山峦,空中回归的航班与缭绕的祥云,在月色的映衬下,表达了人们生活的安定与繁荣。
冼子予说:“回家的飞机轨迹形成的长直线和下面城市大曲线河岸构成画面最大的形态对比、森林小圆形与高楼大厦的小方块对比,并布置云雾绕动形成刚柔对比,并且为了增强城市的耀灿效果,决定与《第聂伯河上的月夜》作品不同,不画月亮,以上这几点一齐作用下增加画面的艺术可读性。”
尚辉认为:“这张画要表达的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
●获奖启示
让非专业机构的画家看到了前景和希望
在冼一凡的熏陶和引导下,冼子予从小就接触美术,她本科选择了设计专业,目前正攻读硕博学历,将来或会往纯艺术的方向探索。
冼一凡目前从事美术培训,也兼顾着与中小学合作的课程,工作量十分饱满。尽管二人的主业都并非在艺术创作,但过去两年多来,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这样一幅作品。这一点在其他同类的美术爱好者当中,起了示范作用,而他们的获奖,更让非专业机构的画家看到了前景和希望。
人物介绍
冼一凡
1972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文艺两新”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省推送作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获铜奖。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铜奖。
冼子予
1999年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获铜奖。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铜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