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张

临近年底,又一悬疑大剧——《我是刑警》热度飙升,故事背景依然设定在东北。

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影片“封神”的背后是密布全剧的“东北元素”——雪地、旧工厂、大集,澡堂子等都成了悬疑美学的集中表达。

这也使得东北被不少网友称为中国的“悬疑之乡”。那么,为什么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这一让影视圈如此趋之若鹜的地域符号究竟有何魅力?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2张

何以东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南方人,“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或许是第一时间在我脑海中蹦出的“东北印象”。

广义的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远东,南临朝鲜,西接蒙古,拥有漫长的边境线。与内地的交往,只有西南一角和辽阔的渤海。东北涵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核心地区四面环山,整个地形就像一个被束紧的口袋。与此同时,因纬度较高,东北的冬季显得尤为漫长,雪山层叠,森林茂密,给人一派肃杀之感。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3张

冬季森林的自然风光 | ©视觉中国

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东北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强大的工业实力——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肥沃的土壤孕育着丰富的物产,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是曾经亚洲的工业第一,也是一个曾经负担国家93%的钢铁产量、78%电力输送,以及贡献全国经济85%GDP的“共和国长子”。不负众望的东北老大哥,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的钢铁材料……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4张

辽宁东北老式蒸汽火车铁轨交通运输 | ©视觉中国

然而,这些“先天优势”、“伟大丰碑”却在时代尘埃的掩埋下,逐渐成为了令人啧啧惋惜的过往。

一定程度上,专属东北的时代厚度正是其拓展悬疑维度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再往前追溯——在历史上,东北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发轫之地,闯关东的洪流由此开启;日本觊觎东三省物阜民丰,在此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义勇军抗敌,林海雪原剿匪;紧接着是抗美援朝引发东北整体走向新中国工业基地……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5张

污染的化工厂 | ©视觉中国

东北社会变革剧烈的三十年,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后。在面对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中,东北经历了一段为人熟知的、惊心动魄的国企改革。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东北地区就已经是一个拥有众多工厂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这一块上的发展更是繁荣,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北各个城市可以说是人人都是工人,并以可以进工厂当工人为豪。

90年代中后期,不少国有企业开始呈现效率与产出比不成正比、人员“臃肿”等状态。随着朱镕基总理的一句“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整个中国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瘦身”风潮,希望通过“减员增效”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改革的结果是:工人仍属于工厂单位,但没有工资,实际上等于失业。国企失去了“金饭碗”的光环,大批企业工人被裁员,而这股风潮被吹袭的最厉害的地方莫过于东北。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6张

航拍暴雪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城 | ©视觉中国

1999年的冬天,可以说是东北工人们最为难熬的一个冬天。原本熙熙攘攘的工厂一下子就失去了往日的热闹,甚至不少下岗工人在工厂门口讨要说法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下岗潮”导致人们的生活发生剧变,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除了柴米油盐陷入窘迫以外,还有就是对精神上的困顿、未来的迷茫。未来如何生活,如何挣钱养家,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7张

图源《白日焰火》剧照

漫长的黑夜,在夹缝中艰难活下来的人才能见到曙光。这种历史,无疑给诸多影视作品中虚构的犯罪,找到了更具现实主义色彩的动机,形成一个个不悬浮、厚重且有张力的故事。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8张

东北影视剧总有一种很微妙的观感:剧中所呈现的东北,更像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小“王国”,有独属于他们那里的气质元素和叙事题材,而这些,也构成了独有的“东北悬疑美学”。

雪地

不难发现,以东北为背景的悬疑剧,故事时间大都发生在冬季。比如《白日焰火》《雪暴》《无证之罪》《双探》等,罪恶都发生在东北冰天雪地之时。当“戏份”来到东北,雪地这一场景更是被“玩”到了极致。

以《双探》为例,主演段奕宏堪称超强演技的片段就发生在雪地,展现出了“零下”悬疑片的独有魅力。大雪追逐戏将寒冷的恐怖之处尽显,段奕宏满是雪渣的脸被冻得通红,身体在冰冻下已难有更多的表演空间,仅靠着一双坚定而又恐惧的双眼把戏做足。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9张

图源《白日焰火》截图

漫长、死寂的寒冬,可以是冰天雪地的梦工厂,也可以是杀人不见血的“犯罪温床”。罪恶藏在黑暗深处,也埋在冰雪之下。《无证之罪》中,一个开三轮车的小伙缓缓驶入小巷,他看到路边有一个雪人,后面还坐了一个人。因担心有人深夜醉倒在路边会冻坏,小伙下车上前查看,却发现对方已被一根绳子勒死,而绳的两端正绑在雪人的“手”上。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0张

图源《白日焰火》剧照

与以韩剧为代表的雪景所体现的唯美感截然相反,“东北悬疑”往往设置在无边的林场、埋过脚踝的雪地,冷气似乎要从屏幕溢出来,绝望和希望在一线之间,让试图寻找案件突破口的主人公时刻感到步履维艰。

有人评论说:“东北的雪地像一块巨大的白布,既能掩埋真相,也能让每一个脚印都无处遁形。”这种雪与悬疑的结合,似乎天生带着一种宿命感。人往往会更容易在极端的环境下会做出极端的事情,生理性的煎熬与不适也很容易转变为心理上的无助无望,而这样的情绪迅速地将观众拉入了悬疑剧的语境。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1张

图源《白日焰火》剧照

但东北雪景也是美的。不少空镜的延宕让景物也成为叙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不疾不徐、叙事充满抒情性的特色,将“东北悬疑美学”拍出了极为强烈的文艺腔调。

譬如《漫长的季节》最后一幕雪景的选择就很有意思。表面上看,这场雪预示着漫长秋季的结束,而对于2016年的王响来说,他的人生被锁在了18年前的那个秋季,直到这场“雪”落下,他才从这漫长的季节里真正走了出来。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2张

图源《漫长的季节》剧照

《胆小鬼》中,明媚的校园生活,阳光、乐天的高中生们也曾在雪地拥有过一段快乐时光。雪,见证了他们单纯又深厚的友谊,还有那朦胧而美好的异性吸引。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3张

图源《胆小鬼》剧照

旧工厂

如果说自然环境烘托的是悬疑剧的氛围,那么,城市的人文历史则有助于深化悬疑剧的主题,呈现更深沉的现实观照与社会思考。

90年代后的“下岗潮”,一直是东北悬疑中凶案发生的重要隐喻。白雪掩映下,高耸的烟囱、雕塑,开阔的厂房、院区,绵延的铁道、路桥依然塑造着城市的地貌,但工人大多不再是工人。《白日焰火》里去洗衣店工作洗坏貂皮大衣的吴志贞;《暴雪将至》中拼命挣扎的工厂保安余国伟……当个体困境变得迷茫而具体,为了抢夺有限的生存资源,犯罪便在断层中滋生。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4张

吉林铁合金厂工业历史遗址风景 | ©视觉中国

《胆小鬼》并没有正面表现当时社会的激变和人心的游弋,而是把它溶解到了影像中。在剧中,我们能看到重工业城市的风貌和凋零的厂矿文化,也能看到凋零的父辈、南涌的“下海”者。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5张

图源《胆小鬼》剧照

《漫长的季节》剧中的“桦钢”就曾是无数人赖以生存的大厂,却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破败,成为了故事中悬疑氛围的重要烘托背景。“桦钢”所代表的,正是无数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与变迁的缩影。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6张

图源《漫长的季节》剧照

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景观,为悬疑剧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悬疑剧中频频出现的废弃炼钢炉、被冰雪覆盖的铁路和墙皮剥落的苏联式建筑,基本就是90年代东北特有的景象。而那些没落的厂房、矿区和楼层,处处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也顺势成为藏污纳垢之所,像是《漫长的季节》里的尸首被抛入了桦钢的熔浆和下水道,《白日焰火》里的碎尸则抛在了拉煤的火车站……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7张

图源《白日焰火》剧照

在悬疑剧的镜头下,这些场景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也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此外,在叙事结构上,“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也是东北悬疑剧中的一大亮点。剧中温暖的场景与悲惨的事件交替出现,给人以一面冰冷、一面火热的强烈矛盾感。

大集

刑侦大剧《我是刑警》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东北年货大集,杀猪菜大锅、白条鸡床子、福字对联摊子,以及穿着军大衣和毛领皮夹克的路人……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观众“一秒穿越30年”。热闹的氛围下,“新出锅的”“嘎嘎香的”“不好吃 不要钱”,句句都是东北人的实在与敞亮。

当歹徒在日常生活场景出现,紧张时刻与温馨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暴力与温情仅为一瞬之间,让观众不由反思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复杂。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8张

图源/长春晚报全媒体

《无证之罪》同样将镜头瞄准了这股子浓郁的市井气息。从砂锅店的装修到郭羽和邵海所住出租屋的杂乱,几乎完全还原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北生活场景。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语言也充满了东北人的直爽与豪放,“兵哥”“火哥”“黄毛”“华姐”等角色穿貂戴金、头发油亮,给人感觉但凡一言不合,必然后果严重。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19张

图源《雪暴》剧照

《无证之罪》导演吕行曾对这些镜头作出进一步解析:“东北与日本不同,没有明确的黑社会文化,也不会统一着装,出门带有强烈的杀气和攻击性。他们更多的是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极其注重自己的着装外貌。他们犯罪时也不是表面上的强烈对抗,而是用其他方式去暗度陈仓。这种方式既有东北的民间气息,又有中国人的广泛特质。”

澡堂子

一位北方朋友曾告诉我:“在东北,有人的地方就有澡堂。”东北有自己的澡堂文化,于东北人而言,洗澡是一件有点正经甚至隆重的事情。在东北的冬天里,澡堂不只是一个生活设施,人们也在这里解锁着一种生活方式。

以大澡堂子氤氲的水汽开篇,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热气腾腾的水汽下也带出了热气腾腾的剧情“线索”。《漫长的季节》里就有一段澡堂子的画面,众人七嘴八舌说着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担忧着厂子的未来,而爱厂如家的老师傅王响一脸笃定。但这份“自信”却终将像这澡堂里的水汽,在人去楼空后的时代转角消散。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20张

图源《雪迷宫》剧照

在澡堂子里面,无论日进斗金的土豪,还是一贫如洗的普通人,每个人都会脱去满身衣物,袒露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成为赤条条的“洗浴人”。澡堂子里的“赤诚以待”,容易让人产生“人人生而平等”的错觉。看似“松弛”的背后,却包裹着失意疲倦的生活,正如悬疑与幽默都只是东北故事的外壳,失落与孤独往往才是内核。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21张

东北大众浴池 | 图源《人世间》剧照

东北悬疑剧选择从再日常不过的镜头,窥见那些不堪的“角落”,避免对案件的残酷、血腥的过度描摹,将剧的表达从残酷拉向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22张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都被视为文艺沙漠。举一个简单例子,作家们出了新书,全国跑路演,做讲座做活动推广,鲜少听说争着抢着要去东三省的,也使得东北给人一种文化人不多的感觉。

但其实,东北文艺的根一直都在。在左翼文学运动的大背景下,以萧军、萧红为首的一群文艺青年从东北流亡到关内,以笔为武,自发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由此组成了最早的“东北作家群”。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23张

图源《黄金时代》剧照 | 汤唯饰演萧红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东北农村的人民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糊糊涂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中,抗日军队中的唐老疙瘩因违反纪律而惨死于敌人枪口,但其情人李七嫂却从中觉醒,拿起他的枪继续战斗……

近几年,“东北文艺复兴”作为影视创作的热词,被观众和业界人士反复提及。在2019年左右,班宇、双雪涛、郑执等人组成了“新东北作家群”。《平原上摩西》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小说,《胆小鬼》改编自郑执的小说《生吞》,班宇则担任了《漫长的季节》文学顾问,剧中的诗作“打个响指吧,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就是出自班宇的手笔。他们用文学、影像等多种媒介一同讲述东北故事,开创了东北的新文艺,也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24张

图源《平原上的摩西》剧照

如果说东北作家群以“抗战”为背景,那么,“下岗”便是“新东北作家群”最高频回应的主题,《肃杀》中主人公的父亲正是因为下岗,才选择“买了台二手摩托车拉脚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荒诞的事件;在《梯形夕阳》中,主人公也正是因为“学校当时已经不包分配”,才会在父亲的安排下成为一名科员;在双雪涛和郑执的小说里,因下岗变成疯子的人物形象更是数不胜数……

双雪涛笔下的东北平原,藏着无数小人物被改革开放、下岗潮不断洗刷的隐秘,他曾如此描述自己创作的出发点之一:“东北人下岗时,东北三省上百万人下岗,而且都是青壮劳力,是很可怕的。那时抢五块钱就把人弄死了,这些人找不到地方挣钱,出了很大问题。”

90年代体制转轨过程中,那些关乎几代人命运却被遗忘的重要瞬间得到了书写。虽然这些作品不一定是短兵相接地记录下这一切,但通过一个又一个“失败者叙事”,诉说着相似的时代哀愁。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25张

图源《平原上的摩西》剧照

文字滋长于地形,广阔、沉默的东北黑土地,不断孕育和激发出丰富的想象与理解。东北的过往复杂而动荡,历史的印记被深深烙印在了那里,先于荧幕的文学创作早早作为先锋力量加入“东北矩阵”,记述下了那些驳杂、多面的东北故事,并不断生长出强劲的跨界态势和破圈动能。

无论是“老东北作家群”,还是“新东北作家群”,他们始终延续着东北文学关注现实、书写现实的基因,在各自的时代语境中,用自己的方式生成一个极具召唤力的场域,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关心。

从某种意义来说,东北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和代言。人们热衷和感动于东北故事,或许正是从中看到了几代人殊途同归的人生际遇,而更多丰富、多元的东北悬疑作品正在将这片土地重新解构。

编辑/超楠

文字/尹伊

图片/见文中标注

社群互动

《时尚旅游》开社群啦!

速速来抱团儿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添加时记得备注入群哟!)

为何犯罪悬疑剧独爱东北?  第2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