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中,林工和庄老师的教育理念不同,其实是代表了两种教育理念。
林家是一种放松、全面的素质教育;庄家是一种追求结果的应试教育,高压、紧张。
到底谁好,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方法自然也不同。
林工的教育方式是理想型的,而庄超英的则是实用的,今天更多的家庭,采用的是庄老师的教育方法,但不能说是错的。
大家更多是屈从现实。
两种不同的父亲
林武峰是六十年代,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没有遇到好的发展。加上那时“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他对读书成绩并没有那么看重。
林工是一个边界感很强的人,无论是对自己的大家庭,还是邻居的事情,他非常拎得清。
他对儿子没有过多的管束,让他自由自在的发展,皮猴子的童年很幸福,搬到小院有了新小伙伴,有了小伙伴一起玩,更快乐。
林家家庭氛围很好,妈妈宋莹是厂花,为人泼辣大胆,被叫刺头,但是一家人团结。
一家人为了分房子,团结一致,刺头有勇,刺头老公有谋,刺头儿子会打配合。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了林栋哲,一个快乐的童年。
邻居庄超英是中学老师,他看到高考给大家带来的希望,所以对年幼的子女教育十分重视。
平时对两个孩子的学习上心,给他们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之后他们都考上了985名校。
庄超英工作是清醒的,但遇到自己父母的问题,就不清醒了,懦弱、要面子,是一个愚孝男,不管父母提什么要求,他都答应。
庄家的家庭氛围,表面和谐,其实下面涌动的是不安和疏离,对孩子的性格有很大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福禄贝尔。
从剧中可以看出,林武峰与庄超英两个父亲的教育观念中,代表着当今家庭教育的两面。
自由与纪律、放养和鸡娃。
应试教育
教育界一直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大流派,剧中70年代末,大家对教育的意识还没有那么强烈。
庄老师和林工都是知识分子,认知上领先周围人。
当然对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之间也是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塑造,也是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来的。
剧中庄超英是老师,参与了77年,78年高考的阅卷工作,看到眼前希望,为孩子们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
每年假期,庄老师给孩子提前讲课,扩大知识面,刷题找出问题所在。平时还给孩子们,看大量的学习参考书,打牢学习基础。
剧中庄老师新年送给栋哲一本《趣味数学》,让爱玩的栋哲皱起了眉头,假期还要继续学习。
林栋哲参加了庄老师家庭补课后,在三年级数学课上,发现老师讲课有地方是错的,立刻说了出来,惹得老师不开心。
因祸得福,老师想为难他,结果栋哲却出色完成试卷,之后和筱婷参加考试顺利跳级。
应试教育在此刻是具象化的,有效果的。
大部分家长也是希望立时三刻看到效果,刷题做卷子,就会有这样的效果。
林工的人生经历,让他看到学习好,有时未必敌得过命运的考验,因此对孩子采取放养。
看到庄图南考上一中后,林工有了触动,让栋哲和筱婷一起学习。
在父亲林工经历了被举报和降职的打击后,林栋哲成熟了,开始认真对待学业,成绩大幅上涨。
在去了广州之后,利用地域差别,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生活中,家长还是要看到结果,就是成绩,一味地盯着素质教育的还是少数。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对立,不是非此即彼。
素质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不能立刻见效,那么社会发展快,家长更看重眼前的学习成绩。
大部分家长还是和庄老师一样,看重结果,平时管束严格,林工这样的家长,占少数。
素质教育
林栋哲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惊喜,平时学渣,考试都能擦边过。
其实和他平日的家庭氛围,性格的养成有很大关系。
父母没有给到过大的学习压力,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兴趣。
那时基本没有具象化的素质教育的培养,林工给到孩子的是松弛感,不内耗。
在林栋哲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这些品质深深地影响着他,不急躁,心理稳定,给予周围人情绪价值。
这些东西是林工夫妇,给予孩子最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庄筱婷学习好,但是情绪不稳定,内耗。
只有林栋哲发现她的问题,会宽慰她,照顾她。
庄家孩子性格的问题,是家庭氛围不和谐,父亲压榨小家庭去献祭大家庭造成的。很多问题不是靠学习好,能解决。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成绩只是其中一环,还有素质修养,心理情绪,应对陌生环境等等多方面。
林工在看到图南、筱婷学习进步考上重点高中、大学后,也重视儿子的学习了。但没有阻止儿子参加业余各种活动,体育、舞蹈、魔方等。
从这部剧来看,庄超英的教育才是现实,林武峰的教育只存在于影视剧中。
《小巷人家》里两位父亲的教育故事,或许给今天的家长一些启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