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恋综、婚综正流行的当下,《风味人间》系列成为一股清流。这档纪录片缺乏猎奇和反转,没有激烈的叙事,也不放大人性的缺点,每一季,它的主创都精选某个角度,本本分分讲述美食的故事。
2023年,该系列的第四季《谷物星球》在豆瓣获得了超过九分的评价,相比前三季,口碑不降反升。今年冬天,《风味人间》第五季《香料传奇》如约上线,通过七集篇章,主创呈现了香料世界及其衍生的食物、文化,其叙事风格仍是陈晓卿团队最拿手的——于美食中见人文,在一勺一碗之间,看见不同的活法。
老班底的新滋味
早在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就让纪录片制作人陈晓卿被观众认知。转眼间,十二年过去,陈晓卿团队仍在拍摄美食纪录片,其制作的《风味人间》系列已经走到了第五季。尽管没有《舌尖》有名,但在质量上而言,这个系列其实并不逊色于前者,如果说《舌尖》像是一部精美的中国美食入门手册,《风味人间》每一季就是一条条纵深的通道。
《香料传奇》团队保留了很多陈晓卿的老搭档。比如李立宏曾为《舌尖上的中国》配音,在《香料传奇》里也出现了他的声音。该季总导演刘殊同是第一、二季的导演,制片人张平、监制朱乐贤,以及实际负责拍摄、后期制作的人员,也与陈晓卿多有合作。
为了细致地呈现食物的变化和纹理,这档纪录片从第一季开始就运用了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等拍摄方式,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有了这些技术,观众就可以看到香料在腌制的过程中,如何融入和改变牦牛肉的口感。也能看到卤水与豆浆结合,如何凝结成豆腐。据节目组透露:在第一季中,这类镜头只占据整个片子的3%,但拍摄的失败率很高,主创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可能就只完成其中一个镜头。
从第三季《大海小鲜》起,《风味人间》有了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更加侧重日常。这种变化在第四、五季尤为明显,谷物、香料都是日常饮食的必备用品,剧组以谷物、香料作为这两季各自的主线,娓娓道来食物的门道。在《风味人间》前四季中,香料常常出现,但未被着重介绍,而在这一季中,节目组精选了《小粒英雄》《辣椒崛起》《花叶奇缘》《秘香寻踪》《果味迷宫》《葱蒜之交》《问香何处》七大主题,观众不但能领略辣椒、茴香、孜然、葱姜蒜等香料的微观世界,也能看见香料的国际变迁和历史脉络。
据陈晓卿说,《香料传奇》是进行国外拍摄最多的一季。仅仅是第一集《小粒英雄》,剧组除了在国内的成都、郑州、乌鲁木齐拍摄,还去往德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呈现以胡椒、孜然、茴香等小粒籽实为主角的故事。譬如在德国,葛缕子是经常被用到的香料,用于德式烤猪肘等菜品。淮扬名菜白汁河豚,会放入白胡椒作为佐料。而小小的一碗河南胡辣汤,看似寻常,却需要掌握好多种香料混合的分寸。
陈晓卿说:“香料题材实际只是改变了一个叙述的切口,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食物本身,其实香料的到来让吃饭这件事变得有趣,我们想讲一个闻得见的故事。”《香料传奇》延续过去的基调,以食物引出人间世相。
用全球视角呈现香料故事
在该季第二集《辣椒崛起》里,我们能更加明确地观察到这一季的主线,也即用全球视角来呈现香料的故事。辣椒起源于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美国考古学家琳达·佩里等人根据出土的红辣椒微粒化石考证,大约在6100年前,当地印第安人就已经驯化和栽培了辣椒。十五世纪,辣椒经西班牙人的船队传入欧洲。十六世纪下半叶,辣椒传入中国,最早在云贵地区被使用。到如今,辣椒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就连原本格外不喜欢辣味的日本,也诞生了不少使用辣椒作为佐料的菜色。《辣椒崛起》就是沿着辣椒在全球传播的脉络,来讲述它的故事。
因此,主创在这一集里选取了墨西哥城、槟城、塔城、伊犁、东京、妙高、遵义、安顺、塞格德、布达佩斯、重庆这些城市,呈现了黄贡椒、虾酱、油辣子、寒造里、糊辣椒、灯笼椒、满天星、泡椒、剁辣椒、青辣椒等辣椒的不同分支及相关酱料。
通过这一集,我才知道遵义有中国交易量最大的辣椒市场,号称中国辣椒城;在匈牙利塞格德,每年鱼汤节,人们都会支起巨型鱼锅,洒下海量辣椒粉,只为赢得一枚“铁锅”勋章;回到墨西哥,当地人喜欢采摘一种名叫“奇特品”的辣椒,它的辣度约在小米辣的两到三倍。用成熟奇特品作为佐料制作的风干牦牛肉香味非凡,尚未成熟的奇特品与肉松一起结合,也可以做一份美味的索拉诺牛肉饭。
短短五十分钟,呈现这些内容,却没有凌乱之感,可见主创对结构、文案、镜头语言梳理得非常清晰。在陈晓卿的视频采访中,我们就能窥见他在制作美食节目时的苛刻。他虽然脸上挂着笑容,但在观看样片时,他会格外注意文案的遣词造句应该如何精进,他期望文案既能传达出准确意思,又不会因晦涩、拗口而疏远观众。
遗憾的是,也正是因为主创要兼顾、介绍的信息量较为庞杂,节目时长又有限,因此与辣椒有关的“人的故事”,在这一集中稍显浮光掠影,旁白宛如一位导游,告诉我们辣椒手艺人、美食制作者的基本信息,但关于具体之人更特别的、打动人心的故事,在本集篇幅不多。
相比之下,第一集《小粒英雄》出现的几处细节值得被重提。譬如在开头,主创从斯里兰卡中部山区的一座小乡村说起。在旱季到达之初,当地人收割芭蕉树,用它为胡椒绿色的浆果保湿。在当地,仅仅班达一户人家就种植了五千株胡椒,而种植胡椒基本上就是当地人的主要营生。这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在斯里兰卡米勒姆地区发生了大饥荒,许多人才逃亡到了山里,并逐渐掌握胡椒种植艺术。
也是在第一集,主创耐心地呈现一碗胡辣汤的制作过程。通过胡辣汤,我们窥见一位名叫高老大的早餐店铺主,他从十六岁起做早餐生意,四十年一路辗转,从老家周口,最终落脚在郑州。为了做出美味的胡辣汤,高老大会将二十多种香料按比例混合、炒制,这种混合香料粉被业内称为“大料”,其中,白胡椒就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增味香料。
慢下来做热爱之事
近两年走红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大多存在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叫做“抚慰人心”。从《好东西》《我的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到李子柒的田园诗风格视频、追忆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巷人家》,这些作品主题各异,但普遍具有轻盈、治愈、暖色调的质感。
《风味人间》系列也具有这样抚慰人心的力量。它制作扎实、节奏熨帖,在快节奏的当下内容生产机制里,这档节目流露出的老派匠人精神,是打动我的根本原因。
为了让观众通过画面、听觉感受味道,主创会在每一个单元都针对某一种香料做主题性的音乐,用以表现香料的味道、个性和特质。为了呈现出麻的感觉,主创插入水滴震动,电流闪现的画面;为了肉豆蔻的原住民做法,主创奔赴印尼,走访泗水海鲜市场;为了完成妥帖的文案,陈晓卿会和执行导演、制片人、宣介主管一起,用不同颜色字体在共享文档上改解说词。一段解说词能被改上十几次,直到确保它在通过声音传递时,那个度刚好合适。
《风味人间》系列的认真也可以从第四季《谷物星球》中看出。从2019年9月正式建组,到2022年11月18日片子在影院第一次面对观众放映,《谷物星球》的制作周期长达三年。该季共分六集:麦、稻、黎粟、豆类、薯类、百谷。从中国到世界,克服疫情时的重重难关,剧组还在戈兰高地拍摄到了野生二粒小麦,那是当今食用小麦的鼻祖。为了使内容更加精细,主创与专业团队携手,制作关于食物的微观拍摄;与CG团队携手,利用“种子肖像”的新视觉构想,让观众通过更丰富的角度来看待谷物的种子。除此之外,第四季的拍摄团队还在崇明岛和云南两地,连续三年种植谷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在追求快速、耐心稀释的年代,这种匠人般的精神,恰恰是一部扎实纪录片所需要的品质,就像是那类令人放心的相逢。观看《风味人间》系列的感受,让我想起从前看《孤独星球》、《河西走廊》和《里克·斯坦:美食故事》。它当然不是时下最热门的那类综艺,如今流行的,是剪辑引导、频频反转,放大人性缺点,诱导观众站队,随后互相讨伐彼此,每一方都站在道德制高点。随之,看节目不再是为了获取新知,而是气自己的方式。这时候我在想,明明我们活着已经够累了,为什么还要一次次被剪辑与人设操纵情绪,加入一场看似喧嚣的一地鸡毛?在今天,这样的节目已经够多了,它们填满热搜,侵吞情绪,然而有时候,我更希望通过一个媒介,让自己收获一些新知识、看见不同的活法。
《风味人间》系列给予我的舒服感,就是因为它是这样尊重观众、尊重创作的一期一会。在为观众提供情绪按摩的同时,它仍坚持提供着知识,传递人文关怀。
一部调子稳当的美食节目,不会俯视观众,生硬地灌输价值观,也能够掌握叙事的分寸,知道怎样抒情不会让人感到扭捏。在看似舒服的节奏感中,不疾不徐地实现叙事升格。
《风味人间》系列还有下一季吗?我不知道。且看且珍惜吧。(◎桑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