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上追溯,向假药回流药“亮剑”
医保基金监管进入数字化新阶段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药品同样如此,它们也有自己唯一的“电子身份证”——药品追溯码。
药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一直以来,部分假药、回流药等不仅危害了国家医保基金安全,更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国家医疗保障局大力推动药品追溯码落地工作,通过“码”上追溯,向假药、回流药问题“亮剑”。
近期,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版目录新增91种药品,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执行。在国家医保局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指出,国家医保局要求企业在新版目录落地前全部落实药品追溯码,实现药品全程“可追溯”,为加强监管、维护基金安全打好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药品追溯码在药品流通和医保基金监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快挖掘药品追溯码的应用潜力,有利于更好地赋能医保基金数字化监管,对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和维护医保基金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实现全过程监管
回流药,是指不法分子通过医保报销渠道获取药品,经过非法转手,再次进入市场卖给患者。低买高卖是回流药倒卖的主要模式,比如,市面上100元的药品经过医保报销后,参保人员只需自费20元,药贩子以30元的价格收入,再以60元的价格卖出,利润空间巨大。
由于回流药的储存和流通环节没有保障,极有可能出现过期药品甚至是假药,因此在药品质量上存在极大隐患。但一直以来,受制于回流药监管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导致这一黑产一直未被彻底斩断,成为我国医保基金监管领域一大顽疾。
今年8月,央视新闻披露一起医保基金诈骗大案,揭开了一条由“职业开药人”、药贩子、药店和诊所相互勾结形成的回流药黑色利益链,被抓时,药贩子囤积了近30吨回流药品。
如今,这一顽疾有望得到根治。一扫一验,便可知晓药品“前世今生”的药品追溯码将成为有力武器。
所谓药品追溯码,是在药品包装盒上印制的一条由数字、字母或符号组成的20位唯一代码,若在流通过程中出现重复的药品追溯码,就存在假药、回流药以及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
“就像一组身份证号只能对应一个人,一条药品追溯码也只能对应一盒药,是药品唯一的‘电子身份证’。”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编码标准处处长曹文博介绍,通过药品追溯码,相关部门可以追踪这盒药从哪里生产、销售到哪里去、是否经过药贩子的手,真正实现药品耗材来源可查验、可追溯,让民众买到保真药物、安全药物、放心药物。
今年11月,国家医保局首次通过药品追溯码对假药、回流药问题“亮剑”。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公告显示,通过对各地上传的药品追溯码开展分析,发现11个省份46家医药机构疑似存在复方阿胶浆药品串换、回流药、假药等线索情况,要求相关医保部门进行核查。
在邓勇看来,药品追溯码今后将在医保监管整个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是实现药品全链条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为每盒药品分配唯一的追溯码,确保药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从而真正实现对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
加大打击力度
在近日国家医保局举行的“加强药品追溯码医保监管应用恳谈活动”上,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从明年1月1日起,国家医保局将正式开始药品追溯码的监管应用,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大,对严重的违法违规案例进行约谈、曝光。
事实上,相关部门针对药品追溯码的探索已有多年。2019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药品追溯制度,为我国药品追溯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年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中强调,要加强药品追溯码的应用,构建多维度大数据模型,推动大数据监管突破性进展。国家医保局5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区域协同 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使用药品追溯码作为集采申报条件,并逐步推动在配送、结算等环节应用追溯码。7月,国家医保局通过《关于在药品采购环节加强药品追溯码应用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医保定点医药机构采购药品时要严格落实扫追溯码,做到“逢采必扫”……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多次强调药品追溯码的重要性,大力推动药品追溯体系建设。
谈及推进药品追溯码全面采集和应用的初衷,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为了解决倒卖、套刷和串换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当前,我国共有定点零售药店近50万家,尽管监管部门通过飞行检查等方式不断加大查处力度,并建立了倒卖药品、重点药品监测等大数据模型,但由于倒卖药品难度低、利润高,仍然屡禁不止。
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顾荣指出,“终身唯一”的药品追溯码是查处回流药的一个有力抓手。构建以追溯码为核心的大数据监管模型,能够有效实现二次销售拦截,防范药品回流,阻断药品串换。
邓勇指出,药品追溯码应用具有多方面意义。一方面是来源可溯,通过对药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若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可以迅速追溯到问题环节,及时采取召回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同时,药品追溯码应用有助于促使药品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等各环节参与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规范自身行为,保障其运营的合法合规性。此外,监管部门能通过药品追溯码快速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对于存在问题的环节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医保部门加强药品追溯码监管,既是维护广大参保人用药安全和合法权益的重大举措,也是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顾荣表示,随着药品追溯码的全面采集应用,医保基金监管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新阶段。
保护消费者权益
自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工作以来,成效显著。据国家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2日,全国32个省级医保信息平台已全面开展了追溯码的采集工作,实现了市级统筹区全覆盖,涉及的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达33万家、药店数量49万家,归集数据量达51亿条,我国超66%的定点医疗机构和超99%的定点零售药店已完成了追溯码采集工作。
为降低工作强度,国家医保局于9月30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将全面建立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降低定点医药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扫码的工作强度。
记者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预计到2024年底,公众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药品追溯信息查询”模块,可以查询到部分通过医保结算的药品追溯信息,2025年6月底前将实现药品追溯码全场景应用。当前,已有部分药品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追溯码,获取药品相关信息。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患者购药时可以通过这些“数字足迹”了解更多药品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国家医保局提醒,消费者如果发现自己所购医保药品的追溯码与国家医保局发布的重复追溯码信息相同,或者医保App上提示药品追溯码有疑问,则表明该药有可能是回流药或假药。应拿着包含追溯码的药盒,连同留存的发票等证据,到购药的医院或药店去获取解释,对确认的违法行为可以依法主张惩罚性赔偿。此外,对于吃不完或过期不能吃的药,消费者不应整盒扔掉,而是要把药盒剪角,并把内部成板的药物剪开,防止被不法分子捡到后转卖。(法治日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