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批羽绒服没到“最需要”的人手里,但也终究给了一些人群实在的帮助,仍不失为一种善意的传递

近日,作家大冰因直播互动言论再次备受关注。其在直播中提到,他在12月7日免费送出羽绒服500件,发放对象仅针对贫困学生和失业无力购买厚衣服过冬御寒的朋友。

本是冬日里的善意之举,事后却遭多名网友吐槽:现场有人拿着高档手机、穿名牌鞋排队领取,还有人插队,甚至领到羽绒服后倒卖。而据媒体报道,在12月7日这一天,由于济南站排队人数太多,秩序紊乱,活动最终不得不取消。

快评丨大冰发羽绒服被“薅羊毛”,拷问的不只是人心  第1张

↑现场有多人穿着厚羽绒服去排队。视频截图

这事似乎让大冰本人也很受伤,他在个人社交账号发文回应:“人心不可拷问,君知我亦知,此事错不在人,唯错在我心偷懒。未来只持续手头多年惯例的项目,不再不自量力。”

某种程度上,他并没有说错,“人心不可拷问”。人们有很多理想的价值,比如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等,但这种美好的设想一旦置于广泛的集体,很容易就被稀释掉。就像这件事中,很难指望每一个来排队的都是最需要的人,每一个人又都会受到感召、决心把羽绒服让给他人。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等现象也就出现了,道德预设难免会遭遇坚硬的现实。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就是制约人性,这也是为什么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得以出现的原因。而这件事其实也说明了公益终究是个专业的事,很难仅凭一种善意、想当然,就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初衷。

这让人想起一个案例: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学校以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为依据,对BMI指数偏低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可能也是因为发现过去以“学生卡消费状况”为资助依据,其实是有漏洞的——学生校外吃饭、点外卖、减肥、合用校园卡等原因,都会导致“校园卡使用额度偏低”。比较而言,BMI指数则相对客观。

这也说明公益应当尽可能地周全、严密,不断地改进完善。公益的落地,需要精准地识别受助者,要设计一套认证流程,要防止冒用和浪费。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公益事业的通例,往往要有一整套复杂的机制做配套,这并非繁文缛节,而是保障公益尽可能达到初衷的必须。

所以,这件事对于大冰或是公众来说,虽然留有遗憾,但也不必痛心疾首。从新闻里也能看到,判断受助者需不需要羽绒服,主要看拿的什么手机、穿的什么球鞋,本身也不够严谨。太过粗放的组织,导致这个结果其实并不意外。

对于当事人来说,倒不妨引以为戒,在今后类似的活动中可以更加细致一些,可以设立更加清晰的标准,虽然明确规则看似冷冰冰,但却是保障公益温度不可或缺的一环。

回过头来看,这其实就是一个小规模、小范围的公益,程序上简化也在情理之中,大冰本人也说“没有能力去做审核验证工作”。既然如此,倒不妨用更大的胸怀去看待这件事,去容忍一种可能的灰色地带。

就像那个经典的“荆人遗弓”故事:荆人有遗弓者不肯寻找,说“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则说“去其‘荆’而可矣”。和这批羽绒服类似,也许它们没到“最需要”的人手里,但也终究给了一些人群实在的帮助,仍不失为一种善意的传递。能助人就好,不必抱有完美的期待,对于偶发的、小范围的捐助,这也是一个更加现实的心态。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